??? 作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直接競爭者,兩地的發展路徑,值得中部區域借鑒。
自去年以來,國務院連續出臺了十余個地方區域發展計劃,在這一系列區域經濟發展規劃中,有兩大規劃時間非常接近,2009年12月12日出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規劃》之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亦于2010年1月12日通過。
而這兩大規劃之所以惹人注目,不僅在于它們通過的時間最相近,更重要的是,它們是唯一產生于兩個相鄰省份的國家戰略,同時,它們都肩負著承接東部產業轉移,以及中部振興的重任,所以,自兩大國家戰略出臺起,關于安徽與江西之間的未來競爭,已經掀起了兩地人的心底波瀾。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與皖江城市帶幾乎同時起步,而在未來,到底誰可領先一步?
實力比拼,各有高下
無論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還是皖江城市帶,均是各自省內唯一的國家級區域規劃。是江西和安徽的精華與未來寄托所在。
就區域面積,人口以及占本省的比重來講,兩者不分伯仲。
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面積7.6萬平方公里,占安徽全省的54%。2008年人口3058萬人,國內生產總值5818億元,分別占全省的45%和66%。是安徽經濟發展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增長極。
環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包括、南昌、景德鎮、鷹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撫州、宜春、上饒、吉安市的部分縣(市、區),共38個縣(市、區)和鄱陽湖,面積為5.12萬平方公里。以占江西30%的國土面積,承載了全省近50%的人口,創造了60%以上的經濟總量,是江西綜合實力最強、發展潛力最大的地區。
就目前的發展程度而言,兩者各有特色。
據安徽省發改委主任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處于中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安徽七省一市,這一區域的國內生產總值及社會消費額,占全國的比重都接近1/2,消費潛力巨大。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江西北部,在500公里半徑內,周邊發展程度,稍顯弱勢。
不過,在國家戰略中,鄱陽湖生態區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作用,該區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功能保護區,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全球重要生態區,承擔著調洪蓄水、調節氣候、降解污染等多種生態功能。鄱陽湖年均入江水量約占長江徑流量的15.6%。直接關系到長江中下游的安危和生態構成,鄱陽湖區每年的生態價值,大約為3000億,這種隱性的價值,非皖江城市帶可比。
定位差異:加速工業化VS發展與生態的平衡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都負有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和實現本地中部崛起的要義。
作為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皖江城市帶的定位非常明確,即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實現皖江區與與長三角的一體化發展,形成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鄱陽湖則更被賦予發展生態的使命。
在鄱陽區生態經濟區的規劃非常獨特,從內到外依次是:湖體核心保護區,禁止開發建設;濱湖控制開發帶,構建生態屏障,嚴格控制開發;高效集約發展區,致力于加快形成并壯大產業集聚區。三種區域,兩種功能,既壯大經濟,亦嚴格保護生態。
鄱陽湖的這種定位,與江西特點有關。江西風景秀麗,森林覆蓋率達到60.05%,有2處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井岡山、廬山、三清山等11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而鄱陽湖作為中國最大的濕地之一,是最大的候鳥棲息地,在中國被稱為“大陸之腎”。
同時,鄱陽湖的水量足以改變長江的水質。而下游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堆積著中國幾萬億的GDP,鄱陽湖具有保障長江中下游生態安全的重任。其一年的生態經濟價值為1500億元左右,基于長江生態系統平衡,鄱陽湖需要作出某種犧牲。
2007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江西考察時,感嘆像江西的生態環境在中國已經不多,表達出使鄱陽湖永遠成為“一湖清水”的愿望。而當時的省委書記蘇榮,曾從九江星子縣出發,五次泛舟江湖,探求青山綠水與在工業化、城市化如何共處。
江西省發改委主任姚木根稱,鄱陽湖最大的優勢是生態,而江西正處在人均GDP2000美元向3000美元邁進時期,這既是一個“黃金時期”,同時亦是容易發生生態惡化的關鍵時期,鄱陽湖需要在保有發展權的同時,保持生態優勢。由此,鄱陽湖生態區的發展,比皖江城市帶,多了一道符咒。
而這種不同,導致了兩者戰略目標的巨大差異。
皖江城市帶的目標是,到2015年,皖江地區生產總值比2008年翻一番半以上,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全國平均水平。非農產業比重達到90%以上。城鎮化率達到55%,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
鄱陽湖的目標是,到2015年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全國領先水平;2020年形成高效的生態產業集群,建設生態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萬元,此外,鄱陽湖天然濕地面積穩定在3100平方公里,水質穩定在Ⅲ類以上,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下降30%以上。
在某種意義上說,皖江城市帶未來的本質,是要加快工業化,城市化進程。
而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除打造八大重要產業之外,亦要發力發展高效生態農業,以生態旅游、商貿物流、節能環保產業為重點的服務業。其工業化程度,將比皖江城市帶略低。
同時,未來鄱陽湖的另一戰略目標,即建設宜居城市。以上饒為例。據上饒市信州區副區長張愛平介紹,信江和豐溪河在城市中心交匯,城區有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而在全國的其他城市中,只有廣州白云山(13.75,-0.10,-0.72%)在城區邊緣。同時,上饒還是全國13個空氣和水質最好的城市。甚至在2008年雪災的時候,往東的浙江都受災,上饒卻安然無事,南邊的武夷山擋住了臺風,北邊的靈山擋住了西伯利亞的冷空氣。
區位優勢:集中長三角VS分散多方
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方面,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和皖江城市帶面臨著直接的競爭。
皖江城市帶的規劃為“一軸雙核兩翼”。 “一軸”包括安慶、池州、銅陵、巢湖、蕪湖、馬鞍山6個沿江市,“雙核”指合肥、蕪湖,“兩翼”包括滁州和宣城市。
據沈衛國介紹,皖江城市帶的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安徽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亦是長三角實施產業轉移和輻射的最佳區域。在皖江城市帶的規劃中,亦明確指其與長三角一體化,成為在全國有重要影響力的城市帶的意圖。
目前,皖江城市帶通往東部的立體交通網絡已初步形成,這一區域中距離長三角最遠的城市安慶,到上海也只有3個多小時。2008年,皖江城市帶利用省外境內資金達到了2163.9億元,已占全省的70%以上,其中來自長三角的資金占55%,皖江城市帶已成為與長三角聯系最為密切的區域。
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位于沿長江經濟帶和沿京九經濟帶的交匯點,同時毗鄰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海峽西岸經濟區,既與沿海發達地區山水相連,又毗鄰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是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支點。
在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方面,皖江城市帶優勢更大。不過,鄱陽湖承接產業轉移的區域更廣。
在鄱陽湖區內,上饒則是承接產業轉移最為地典型的區域。據張愛平介紹,如果以上饒治所駐地信州區為圓心,則上饒至浙江義烏只要一個半小時,到金華兩個小時,到杭州、寧波只要三個小時,到溫州四個小時,到上海動車不到四小時,到福建武夷山高速公路只要一個小時。
同時,從北京至福州,從長沙至上海的高鐵,即將動工興建。建成后上饒到杭州一個小時,到上海兩小時,到北京5個小時,同時,上饒的三清山機場亦在新建中。
2009年,商貿對于信州經濟的貢獻,竟然超過了50%以上,為全國罕見。信州最大商貿城江南商貿,亦成為江西最大的商貿市場。而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信州周圍的200公里之內,無論是江西本地,還是浙江、福建,均在其輻射之內,同時,以信州為中心,區域內的六個縣城形成了半小時的經濟區。
目前,信州承接的東部產業轉移,亦具有典型的兼顧長三角、海西、珠三角三地的特點。據張愛平介紹,信州目前引用的外來資金,60%以上來自長三角,主要集中在浙江。目前,信州與寧波結成了友好城市,寧波甚至在信州設立了無水港口,信州的產品,可以通過海關直接出口。而浙江的其他城市如溫州、臺州、金華、義烏、杭州等地資金,亦大量進入信州。
而在去年出臺的海西經濟區的規劃中,信州亦是重要輻射對象,信州乃至江西最大的江南商貿城,就是福建商人投資。而珠三角的商家,則主要投資商貿,專賣店等項目,最典型的是來自順德的家具批發市場。
產業結構:高新及生態產業VS傳統產業
定于與戰略目標的差異,使皖江城市帶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的產業機構,存在著重大的區別。
皖江城市帶的規劃是,至2015年,汽車、鋼鐵、有色、裝備制造、化工、建材、家電、農副產品加工等八大產業銷售收入超千億元,三大產業協調發展。
但是,在皖江的三大產業中,其側重點絕不一樣,非農產業比重達到90%以上。暗含其未來以大規模工業化為特征。
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其產業轉移,出現了組團式轉移趨勢。皖江的開發園區,亦將出現集中的趨勢。
在鄱陽湖的戰略目標中,首要的是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其次才是在此基礎上的工業發展。而這種戰略布局,注定了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未來三大產業的比例,將比較均衡。
除三大產業比例上差異外,兩者的工業體系亦各有側重。
在產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明確把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六大支柱產業。擁有全柴動力、江淮汽車、海螺水泥、美菱、三洋等知名企業。
皖江城市將主要承接長三角的傳統產業,大眾消費產業。其特征為具有規模效應的廣泛的制造業。
而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主要確定了光電產業、新能源產業、生物產業、銅冶煉及精深加工產業、優質鋼材深加工產業、煉油及化工產業、航空產業、汽車及零部件生產基地等八大工業產業。
在傳統的產業之外,鄱陽湖區未來的亮點在于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科技部部長萬鋼稱,將優先扶持光伏、風能核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促進產業聚集。
江西石英儲量全國第一,是我國最重要的光伏產業基地。太陽能巨頭賽維,即在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內的新余。此外,鳳凰光學、聯創光電等光電企業亦在區域內。
在龍頭企業的比拼上,皖江城市帶的領袖性企業如江淮汽車等,更有影響。同時,皖江城市帶配套能力強大,而鄱陽湖在配套能力上的不足,使其無法形成皖江城市帶那樣的組團模式,亦難以形成集中的工業園區。
作為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成員及承接東部產業轉移重要區域,上饒的產業結構具有典型意義。在上饒,既有比較發達的工業,亦有生態農業,2008年上饒市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達68家,為全省第一位,同時,高科技產業,商貿物流產業亦比較發達。
張愛平介紹,作為上饒的中心城區,信州形成了紡織服裝、機械制造、光學電子、食品加工為主的四大支柱產業。商貿物流產業對于經濟的貢獻,達50%以上,在信州,有13家營業額過億的商貿市場,3家營業額過億的商貿城。同時,高科技產業比較突出,有本土的鳳凰光學、眾力光學;來自臺灣的太陽能企業光寶集團;來自廣東的光伏產業金科能源等。
資金來源:產業吸引VS開放創新
皖江城市帶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有一個最大的共同點,即都是搭上去年以來中國的12個國家級區域發展戰略規劃,而這既是一種幸運,也是一種不幸。
上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沿海的國家級經濟區時間跨度大,從深圳70年代末設立特區,到90年代初的浦東開放,到本世紀的天津濱海新區,間隔均有十余年,每一個經濟區設立,中央都可舉全國之力進行重點投入,并且給予廣泛的優惠政策。三十年前對于沿海區域的政策和資源的傾斜,是定向和集中的。而本次的12個新的規劃如天女散花,各個規劃區雨露均沾,均難以獲得特殊照顧。各自的優勢亦互相抵消。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皖江城市帶,還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其未來獲得中央的資金與政策優惠,都是極其有限的。更多的可能是需要自籌資金。
由于區域特性的不同,皖江城市帶與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在資金來源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
由于皖江城市帶具有配套性強的特點,吸引了很多地方的企業投資。中鹽在2009年率先投資合肥,中鋁、中航、中石油、國投集團等央企紛紛赴皖進行調研,中央企業的180多個投資項目,涉及總投資額超過6000億元。
其它經濟區域的企業,亦紛紛投資皖江城市帶。淮北礦業投資的安徽定遠大型鹽化工項目,總投資達160億元,皖江城市帶已經出現了投資的“羊群效應”,獲得的地方企業投資,已近2000億。
鄱陽湖生態區的前期投入,需要1.5萬億。這筆巨資,更需要其開放投資,爭取比較寬松的金融政策。才可以實現。
來自國家層面的支持,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其一是生態建設以及湖區農民的轉移支付,一是環保項目中的財政撥款,如鄱陽湖樞紐工程,湖水治理資金等,另外,則是在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給予支持。
鄱陽湖自籌資金主要途徑之一,是利用銀行貸款和投資。目前,鄱陽湖區乃至整個江西,都比較缺少大的中央級銀行,其借助力量,更多是商業銀行。未來,鄱陽湖將組建10家農村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銀行,新增小額貸款公司30家。同時,鄱陽湖作為世界知名的生態區,可以謀求世界銀行的支持,目前,正擬定爭取利用銀行貸款實施鄱陽湖生態經濟區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示范項目。九江環鄱陽湖區域和修河源頭的13個縣、市、區均將受益。
此外,可以考慮發行政府債券。同時,大面積開放民間投資,如,籌建“鄱陽湖產業投資基金”,或者各地的污水治理基金等,廣泛吸引社會投資。
同時,鄱陽湖生態區急需獲得金融政策方面的寬松政策,如區域內城市商業銀行改革發展,民間銀行跨區域設立分支機構;打造南昌等區域金融中心,與國際金融組織的合作,開放保險等其他金融業務等。(羅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