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十一五”期間,我國原煤產量年均增加約2.37億噸,其中2006~2007年增加約2億噸,2008年增加約2000萬噸,2009~2010年增加3.5億噸以上;并從2006~2008年的凈出口國變為2009~2010年的凈進口國,此期間累計凈進口煤炭約2.01億噸。“十二五”期間,我國經濟還將高速發展,如GDP年均增速達到8%以上,每年煤炭需求的增量就不會低于2.5億噸。特別是“十二五”規劃前期,替代煤炭力度逐漸增強的新能源,因其處于大規模建設階段,所以它的作用還不會充分發揮;而“十二五”規劃后期,因新能源的替代作用得以發揮以及節能減排執行力度的增強,增量有可能微弱降低;但隨著GDP總量在擴大,以固定增速發展的經濟每年凈增量在逐漸提高,能源消耗凈增量也隨之增加。針對煤炭生產,因各省對小煤礦兼并重組后的改擴建基本完成并逐漸投產和各電力集團所屬煤礦“出力”將逐漸增加等原因,“十二五”規劃期間,煤炭生產有可能會達到集中釋放的高潮期。
今年將呈“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特征
2010年,我國經濟受國際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強烈,經濟發展變得更加復雜;進口煤炭受各國經濟逐漸復蘇的影響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新興經濟體;發達經濟體通貨緊縮促使貨幣政策相對寬松,以美元計價的大宗商品價格波動變得越發敏感;再有,我國主要用煤大戶——電力行業適應市場“淡季提庫存”的能力在增強,各地方政府在具備和適合儲備條件的地點提高了儲煤的力度,導致國內煤炭市場呈現出“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隨著電力集團自有煤炭產能逐漸增多和煤炭市場電子化穩步推進,針對煤炭市場的“迎峰度冬”和“迎峰度夏”的概念將趨于淡化,因實物和虛擬煤炭儲備“蓄水池”作用在增強,未來此“迎峰”只在電力系統內部彰顯。
2011年,電煤將存在兩種需求:一種是硬性,一種是軟性。硬性需求是各行業的實際消耗,軟性需求是淡季進行的儲備,特別是煤炭稀缺省。這樣,在國際環境越發復雜、美元預計進一步量化寬松、我國為控制通脹實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和國內煤炭供需基本平衡等情況下,預計如果國際沒有極特殊情況發生,“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特征將依舊,煤炭市場價格大幅波動的可能性將減少,國際煤炭價格調整對國內煤價的影響有限。
電煤市場價格波幅有限
“十一五”期間,我國發電量年均增加約3100億千瓦時,增幅超過4000億千瓦時的有2007和2010年,較少的是2008~2009年;2010年發電量有望突破4萬億千瓦時;其中火電年均增加約2500億千瓦時,增幅超過3000億千瓦時的是2006~2007年,2008~2009年均增長在1000億千瓦時以上(2008年最低),2010年增加2400億千瓦時左右。此期間,6000千瓦及以上電廠耗煤年均增長約1.2億噸,2006~2007年增加約1.3億噸,2008~2009年增加不到1億噸,2010年增加1.9億噸上下(含部分地區儲備),其中2010年預計發電耗原煤16億噸;供熱耗用原煤年均增長1100余萬噸,2010年增加約1200萬噸,預計2010年消耗將達1.5億噸。
2010年電力行業預計總耗煤為17.5億噸。2011年,隨著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高力度節能減排暫告一段落,第二產業耗電將有所增加;雖風電、水電和核電發電量同比將有所增多,但短時間對火電的影響力度有限。單位發電耗用原煤的降低對煤炭整體需求影響微乎其微,因電監會發布的《2009年度發電業務情況通報》預計,2015年全國供電標準煤耗將下降到330克/千瓦時左右,比2010年僅降低4克/千瓦時。這樣,2011年供電和供熱耗用原煤增量應在2億噸以上(2011年跨省電煤運力配置調控目標為76900萬噸,占年預計消耗量19.5億噸的39.44%,說明電廠用市場煤比重將較大)。進口煤受各國經濟逐漸復蘇,供煤國可供出口的煤炭增量有限和美元長期趨于貶值等影響,我國煤炭凈進口年環比增減幅應有限;但英國媒體報道稱:由于中國國內煤產量不能跟上巨大需求的腳步,2011年中國的煤凈進口預計將猛增63%,超過2億噸。
煤炭供應方面,隨著部分地區煤企前期整合基本完成并投入生產、我國鐵路運輸協調能力在提高、港口吞吐能力在增強、公路運輸更加順暢和用戶儲備意識不斷提高等,煤炭淡旺季界限區分將逐漸變得模糊,帶來的是市場煤價格波幅將減少,價格相對穩定成為主旋律;雖然煤炭金融屬性在增強,但國家控制通貨膨脹的決心應值得肯定,惟獨不確定的是輸入性通貨膨脹對我國經濟影響究竟有多大。綜合這些因素后可初步判斷:2011年市場電煤價格將基本穩定,波幅有限,儲備不利地區的少部分時段價格同比有可能超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