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記者近日從安徽省科技廳獲悉,安徽省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水泥生產過程余熱發電技術與裝備開發”項目取得重要成果,已成功推廣應用于國內外208條水泥熟料生產線上,年發電量達132億度。
水泥窯余熱發電的原理是利用水泥生產過程中窯頭窯尾排放的廢氣余熱發電,可將水泥生產的綜合熱利用率從60%提高到90%以上,節能減排和經濟效益十分明顯?!八嗌a過程余熱發電技術與裝備開發”項目由海螺集團、中國科技大學等單位聯合實施。
該項目的實施,形成了水泥低溫余熱發電成套技術,實現了余熱發電系統與水泥窯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噸熟料發電量達到42度,實現了水泥熟料工序的自供電率達到60%,單位產品能耗下降達18%,每千瓦時裝機容量投資從9000元降低到6600元以下。形成了不同產能水泥生產線配套余熱發電工程的系列化設計標準,申報了22項知識產權,已獲得授權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10項。據測算,目前我省向國內外推廣應用的水泥余熱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1734兆瓦,設計年發電量約132億度,可節約標準煤約47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200萬噸,社會、經濟和環境效益十分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