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側背靠著勇士山翠峰青嶂、東南面碧波蕩漾的太平洋海水被聚攏在一個人工港口中……沿著中國臺灣花蓮縣秀林鄉蘇花公路駛入臺北港的一片大型廠區前,如果不是看到褐黃色相間的菱形圖騰般的高聳煙囪,絕想不到這是一家水泥廠的廠區周邊環境。
臺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臺泥”)的和平水泥廠,就坐落在中國臺灣東部密布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公園的區域內。
2001年,當臺灣西部水泥廠東移時,在開礦不能扒山、生產不能揚塵的約束下,臺泥公司投資700億新臺幣(合人民幣約170多億)建設的和平廠項目,從開礦、生產布局、設備、排放把控到運輸等方面,都成為水泥這一高耗能、高污染行業的節能環保標桿樣本。該項目由年產560萬噸水泥的水泥廠、年發電2×66萬千瓦的發電廠和年吞吐量1708萬噸的和平工業港組成,形成水泥、電力、環保協同循環利用。
“這是全世界第一個把循環經濟以及物流對于環境的影響,整合在一個水泥大工業區里面統一解決的唯一的專案。其他公司要么做這塊,要么做那塊,并沒把它全部整在一起,這是一個突破。”臺泥董事長辜成允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和平廠除了二氧化碳無法有效管控以外,其他的全部資源均可循環重新再利用。
臺泥作為中國臺灣地區證券市場第一家股票公開發行上市的公司,水泥產量占中國臺灣總產量的1/3以上,被稱為“水泥巨貓”,也是中國臺灣地區財經風云人物辜振甫及其家族的核心產業之一。當辜成允“接手”臺泥后,如何可持續經營與發展更是成為其關注的主題詞。
臺泥前瞻性的布局,使其得以在中國臺灣應對環保要求的挑戰。其產品以每年百萬噸的銷量消往歐美、東南亞等國際市場。(2013年中國臺灣地區8.5百萬噸銷售量、大陸地區45.5百萬噸銷售量)
辜成允對于水泥的環保追求也達到了極致:2013年6月,臺泥與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工研院”)合作,開發碳捕捉與利用技術CCSU(即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并有望于2020年達到商業化應用。
目前,臺泥也在布局大陸市場,已在廣東、廣西、江蘇、遼寧、貴州、四川、重慶、云南等地建有水泥項目。
在大陸水泥市場產能過剩、整體經濟增速放緩與環保排放標準不斷提高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進軍大陸市場考量著臺泥的應對之舉。同時,臺泥還要面對大陸碳排放的新形勢,即中國大陸在7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其中,臺泥廣東和重慶的工廠被分別納入廣東和重慶碳交易的“管控”企業名單中。
對此,辜成允和臺泥相信憑借臺灣的成熟經驗,“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更是商機。”而有些臺泥想涉足的環保產業,如有效利用資源的水泥廠、電廠合一項目、水泥協同垃圾處理項目等,還有待政策層面進一步完善。
“三位一體”的發展模式
環保投入追求長期平均成本降低。
驅車沿著花蓮縣勇士山的盤山公路往山頂開,道路兩邊萬木吐翠,猶如到了自然風景區。但十分鐘后,看到標有“臺泥和平石礦”的山洞門口時,才能看出這座山竟然是和平廠的水泥原料石礦的礦山。
臺泥位于花蓮的和平廠,開“水泥、發電、環保,三位一體,資源互補”方式之先河,一直成為中國臺灣水泥行業的標桿。其中,“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還包括源頭采礦環節。
與一般在“半山上鑿洞裸露”開采礦石不同,和平廠的開采使用的是豎井,即臺泥在和平礦區山上,安裝了三套豎井開采系統,礦石采出后,就從山頂直落到山底部,再直接由輸送帶運送到廠區內,整體開采流程無裸露且不需要卡車運輸。這三個豎井共投入新臺幣37.5億,年產能達1500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豎井開采運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