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地水泥行業受困于產能過剩之際,一些企業開始嘗試推出水泥制造、垃圾焚燒和火力發電的“產業套餐”,發揮資源互補的協同效應,繼為能夠降低生產成本,增強水泥產品的競爭力,又利用各地解決垃圾圍城的契機,在環保行業開辟新的戰場。
臺泥集團董事長辜成允日前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時,講述了其對大陸水泥市場的判斷和未來布局的戰略,并介紹了其在“垃圾發電套餐”方面的嘗試。
爭取一億噸市場 并購考慮環保因素
目前大陸水泥產業整體受困于嚴重的產能過剩,不過在辜成允看來,雖然水泥行業的增速可能放緩,但總體仍處于高需求狀態,而這種高需求或還能維持八到十年。
他表示,在這八到十年里,大陸市場對水泥的剛性需求還在,盡管公共建設的部分可能會有一點緩慢,但是接下來的城鎮化需求、農村的需求事實上都還在。但在此之后,大陸市場對水泥的需求量也許會降到現在高需求量的50%。
有基于此,辜成允為臺泥制定了爭取一億噸市場份額的目標,并強調本地化和績優生這兩個原則。
辜成允介紹說,目前臺泥在大陸的25個水泥廠中,僅3個廠的老總是臺籍。這種本地化的思路將有助于其更好的展開市場競爭。另一方面,隨著水泥廠的兼并重組,環保等因素的影響將逐漸凸顯,臺泥希望在環保、成本方面做到最好,保持“績優生”的身份。
在這種情況下,臺泥未來在水泥行業并購時,將首先確認所購并進的資產或者公司的設備是不是能夠經得起嚴格的考驗,尤其在環保方面。
環保不僅是成本 將推水泥垃圾發電套餐
在臺灣花蓮,記者看到,和平水泥廠和電廠比肩而立,臺灣水泥在這里打造了一個產業小套餐:火電廠發電后的廢料粉煤灰以及排煙設備產生的脫硫石膏全部免于處理,而是直接運往水泥廠作為水泥制造的原料,從而達到成本雙降低的效果。
而在水泥廠搭配發電廠的基礎上,臺灣水泥又嘗試將垃圾焚化廠也加入到套餐之中。
辜成允告訴記者,垃圾焚燒要做到環保必須解決兩個難題:其一是生活垃圾焚燒后的灰渣中有許多重金屬,直接填埋會對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其二是對垃圾的中低溫處理過程中會產生非常危險的二噁英,如果不繼續投入成本,用高溫分解掉這種物質,也會造成嚴重的污染。
在這種情況下,他決定將垃圾填埋場加入到套餐之中。一方面,垃圾焚燒后含重金屬的灰渣可以和發電廠的灰渣一樣用于水泥的原料,另一方面,水泥窯制作時的溫度在1800度左右,這樣的溫度足以分解掉二噁英,從而降低垃圾焚燒廠的成本。而關鍵的是,在原有的配搭中,水泥廠和垃圾焚燒廠都是和發電廠相合作,在這種情況下,水泥制作加垃圾焚燒加發電廠成為一個跨領域的產業套餐。
辜成允透露,在大陸,臺泥目前已經在貴州安順市的平壩縣做了第一個水泥廠結合生活垃圾的試點,目前已經在施工中。在重慶的工廠,他們也致力于試點將生活垃圾跟水泥協同處理。
在辜成允看來,這種協同處理有著明顯的好處。如果是單一的垃圾焚化廠,當地政府的資產負債表體現為凈支出,需要向焚化廠支付垃圾處理費用;而將水泥垃圾和發電結合起來后,地方政府可以通過發電從電網獲得收入,從而緩解財政壓力。
不過,在分頭監管的情況下,這種循環經濟的套餐推行起來并沒有那么容易。問題首先在于監管的分割,相比于水泥廠和垃圾焚化廠,電廠的建造需要更高層級的審批;其次是地方也缺少積極性。
辜成允坦言,相比于垃圾焚燒,許多地方仍選擇垃圾填埋。后者從長期看對環境的危害更大,但短期內成本較低。而且,在這個套餐提出之前,許多地方的都將可盈利的垃圾發電單獨發展,此時打包到“套餐”中也殊為不易。
他提醒說,生活垃圾就是一般的廚余、塑料袋,對于水和空氣并不是影響那么大,真正影響大的是工業垃圾,還有醫療垃圾,這些東西會對地下水產生很嚴重的污染,甚至會傳播疾病。所以水泥搭配垃圾焚燒和發電的產業套餐,是一個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