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螺集團成立以來,依靠著先進的技術水平、強大的管理體系和人才、資金等綜合優勢,重組整合37家公司,不僅和新建擴建項目一起共同推動了海螺的發展壯大,而且為行業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作出了突出貢獻。
1997年8月,寧波海螺正式成立,掀開了海螺歷史嶄新的一頁;
2002年6月,重組中國水泥廠,成就海螺重組的經典案例;
2011年5月,重組云南壯鄉水泥,拉開了海螺新一輪重組的序幕。
18年間,從1家到37家,從1個省到15個省甚至走出國門,重組整合和新建擴建一起成為驅動海螺發展的兩大齒輪,共同推進海螺不斷變遷、跨越,進入歷史上發展最快、變化最大的時期。
“十五”前:布局華東構建“T”型戰略雛形
從真正意義上來說,海螺重組的第一家公司是銅陵水泥廠,這是海螺成長的關鍵一步,標志著海螺水泥開始跨地區發展。隨后,1996年9月,海螺出資2億元整體承債式重組整合了白馬山水泥廠,不僅在跨地區擴張方面又跨出了重要一步,而且為蕪湖經濟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被時任安徽省常務副省長汪洋譽為“安徽資產存量調整最成功的范例”。
1997年8月,集團與寧波星港水泥有限公司達成股權轉讓協議,組建了寧波海螺,正式進軍省外,打入浙江市場。時任中國建材協會名譽會長的王燕謀評價說,此次控股是海螺集團T型戰略實施的里程碑。
1997年10月,海螺水泥在香港成功上市,建立了融資渠道,獲取了企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海螺先后在石灰石資源豐富的長江兩岸建立了荻港、池州海螺等大型熟料基地,在沿江、沿海地區并購大量中小水泥企業,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實施“T”型發展戰略;
1998年9月,重組合肥市長豐縣水泥,將年產10萬噸水泥的立窯廠改造成年產60萬噸水泥的粉磨廠,在省會合肥建立了一個“據點”;
1998年9月、1998年10月、1999年9月、2000年10月,分別兼并江蘇省張家港水泥廠、上海奉賢水泥廠、江蘇南通市水泥廠、上海浦東明珠水泥廠,組建張家港海螺、上海海螺、南通海螺和上海明珠水泥有限責任公司;
1998年10月,兼并南京江北水泥廠,成立南京海螺,在南京市建立了一個橋頭堡;
2000年9月,在兼并原樅陽縣水泥廠的基礎上,成立樅陽海螺,同步建設兩條2500t/d熟料生產線;
2000年11月,在泰州市水泥廠的基礎上控股成立泰州海螺。
據統計,從集團成立之初到“十五”前,海螺共實施11起重組整合,熟料基地3家,粉磨站8家,全部集中在華東區域,其中安徽4起,浙江1起,江蘇4起,上海2起,構建了海螺“T”型發展戰略的雛形,初步完成了海螺在華東區域的市場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