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條生產線都沒有,到旗下擁有134家水泥廠,年產水泥超億噸,并引領行業走出低價惡性競爭,實現行業價值理性回歸……南方水泥總部落戶浦東陸家嘴7年,現已穩居全國水泥行業第2位,創造了世界水泥發展史上的奇跡。
導演水泥行業
聯合重組大戲
央企中國建材旗下的南方水泥2007年9月在浦東注冊成立,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致信祝賀。從此,南方水泥演繹了一個聯合重組、市場協同、管理整合的快速成長故事。
回溯2006年的中國水泥市場,業內大佬們感慨叢生。中國水泥協會會長雷前治說,那時全國有5000多家水泥企業,規模太小,過于分散。浙江省水泥協會會長李辛龍也認為,由于低價惡性競爭,當時全行業處于虧損邊緣。
數據資料顯示,當時我國5000多家水泥企業,位居前10名的企業產量僅占全國水泥總產量的15%左右,而在發達國家,前10名水泥公司占據了60%的市場份額。發達國家水泥價格與同期鋼材價格比約為1:3,中國不足1:10,不少企業處于虧損狀態。
過于分散的水泥生產和落后的生產工藝,也給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重塑行業發展模式,使水泥這一事關經濟建設的重要大宗物資價格理性回歸,重任落在了央企的肩上。中國建材集團以資本為紐帶,上演了水泥行業戰略性聯合重組的大戲。
南方水泥執行副總裁趙旭飛透露,南方水泥當時有一個不成文的原則:內部不說“收購兼并”,而說“聯合重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詞匯替換,而是濃縮了中國建材和南方水泥根深蒂固的包容、合作、共贏思想。聯合重組的出發點是推動區域市場健康發展,讓區域內企業共同受益。
在這一戰略指導下,華東華南地區的上百家水泥企業通過股權收購并入新成立的南方水泥有限公司。短短數年時間,南方水泥就從不生產一兩水泥,變成為擁有1億噸產能的超級水泥企業。
南方水泥通過以市場化方式推進聯合重組,迅速提高東南經濟區水泥產業集中度、抑制了惡性競爭、提高了行業贏利水平,同時也淘汰了部分高污染、高成本的落后產能。
最近幾年,受宏觀經濟影響,鋼鐵行業“寒氣逼人”,全行業掙扎在虧損邊緣。而同為基建材料的水泥行業,日子卻過得相對“滋潤”。這與南方水泥整合前的情況,形成了鮮明對比。
南方水泥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聯合重組,創造了新的行業發展模式,帶動了區域建材行業轉變增長方式和結構調整,提升了整個水泥行業的價值。這一案例不僅引起國內建材行業的高度關注,還吸引了美國哈佛商學院的終身教授約瑟夫·鮑沃。
約瑟夫·鮑沃曾經做過美國通用電氣的案例,并在上世紀80年代深入研究過歐美原材料行業的整合。2009年秋天,他帶領研究團隊,歷時兩年,走遍當時南方水泥覆蓋的六省一市,調研幾十家公司、工廠,最后整理撰寫出《中國建材:推動中國水泥產業發展》的案例。這一案例已在哈佛商學院的教學中使用,它不僅讓國外學者和未來管理者了解了中國建材作為一家央企在并購中的管理實踐,以及怎樣按照市場規則進行管理整合,還從正面回答了社會上關于“國進民退”與央企壟斷的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