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為地屬武陵山區湘黔交界的部分區域,統稱黔東、黔東南地區,北至貴州省沿河縣,南至貴州省從江縣,西至貴州省福泉市,東至湖南省辰溪縣。
這一區域原有22家水泥企業(包括水泥粉磨站),其中貴州省境內15家,新型干法線水泥企業11家(其余4家為水泥粉磨站),最大日產規模為日產3200噸生產線1家,最小生產規模為日產1000噸生產線1家,其余9家為日產2500噸水泥生產線。其中,上圖所標凱里市臺泥水泥有限公司擴建日產2500噸生產線已于近日竣工,并剛剛投入生產。僅這12家企業共計年水泥產能約1250萬噸。
目前在建水泥生產線項目全部集中在貴州武陵山區,共4條,包括貴州銅仁海螺有限公司日產4500噸生產線;貴州茂鑫水泥有限公司日產4500噸生產線;貴州佛頂山水泥有限公司日產3200噸生產線;貴州舞陽水泥有限公司日產3200噸生產線。共計新增年水泥產能920萬噸。
除此之外,還有3家水泥企業有核準手續但未動工,包括貴州科特林水泥公司、貴州思南西南水泥公司和貴州東立水泥公司,所批的3條線均為日產2500噸新型干法線。
本報從今日起將刊發關于貴州武陵山區違規新建水泥項目的系列報道。這組報道源于不久前湖南省懷化市水泥協會和貴州省武陵山區水泥企業向本報遞交的舉報材料。材料指出:違規新建水泥生產線,讓原本就是產能過剩的重災區——武陵山區雪上加霜。
11月中下旬,本報記者曾深入貴州省黔東和黔東南地區,對當地水泥行業現狀進行了較為深入的調研。
我們試圖通過本組報道,探究以下問題:貴州武陵山區的黔東和黔東南區域水泥產能過剩情況到底如何?造成該區域產能過剩加劇的癥結是什么?對于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上至國家部委、行業協會,下至地方政府、協會、企業,他們的態度、意見是怎樣的?對于違規新建現象,全行業應該如何應對……
當然,我們希望探究的問題還不止這些。因為從總體看,貴州武陵山區違規新建導致的水泥產能過剩加劇的情況,僅是全國部分地區狀況的一個縮影。
貴州武陵山區是我國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地區之一。
一年前,《經濟日報》與《中國建材報》聯合調研組調研西南地區水泥產能狀況時,曾走訪過這里。當時該地區水泥產能已經嚴重過剩,在地圖上隨手一圈,很可能就是七八家水泥廠和過千萬噸的產能。一些水泥企業老總發出了“做水泥不如賣紅薯”的感慨。一年后,該地區的水泥產能過剩問題非但沒有緩解,反而愈演愈烈。
日前,湖南省懷化市水泥協會和貴州省武陵山區水泥企業向本報遞交了舉報武陵山脈區存在違規新建的水泥生產線。在國家38號文與41號文的雙重嚴控下,為何還有新線涌現?這些新線的點火,是否會成為壓在這個水泥產能過剩重災區的最后一根稻草?過剩的產能如何化解?
現狀: 人均水泥產能竟達1.73噸
11月12日,面對本報調研小組,貴州黔東南一家水泥企業負責人展開黔東、黔東南地區水泥企業分布圖,向記者細數該地區水泥分布情況。僅黔東南州這片狹小的區域內,現有5家水泥企業,產能600萬噸,而黔東南州總人口427萬(2011年人口普查數據),人均水泥占有量1.73噸。而作為黔東地區的經濟中心,銅仁地區現有6家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水泥產能650萬噸,人均水泥產能1.52噸。工信部2010年底發布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提出人均熟料產能0.9噸,折合水泥產能是1.16噸,超過這個范圍的區域就屬于產能過剩區域。黔東、黔東南地區均處于產能嚴重過剩局面,即便如此,這兩個區域還有4條新線正“蓄勢待發”。
據當地水泥企業負責人介紹,這4條新建線分別是銅仁海螺水泥(4500t/d)、茂鑫水泥(4500t/d)、石阡佛頂山水泥(3200t/d)和黃平縣舞陽水泥(3200t/d)。如果這4條水泥生產線點火,將會給黔東南地區帶來920萬噸的新增產能!
不僅如此,隨著交通的便捷,物流成本的降低,重慶、湖南地區的水泥企業和相當一部分水泥產能,如今都可能出現在銅仁市和黔東南州的市場上。秀山水泥公司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水泥行業合理的輻射范圍是150公里,而今年距秀山450公里以外的湖南邵陽海螺也把水泥發到了秀山市場,每噸價格比維持正常經營的價格還要低30~40元,他正擔心新一輪的“價格戰”迫在眉睫。
根源:資源優勢和需求擴張引發的產能扎堆兒
水泥過剩話題在全國已經沸沸揚揚,但在武陵山脈崇山峻嶺阻隔下,“過剩”在貴州似乎波瀾不驚。即便面對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直觀情形,還有不少水泥企業往“火坑”里跳,其中不乏海螺、紅獅這樣的實力強勁的大型水泥企業。導致這種現狀的原因是什么呢?
據當地行業協會負責人介紹,武陵山片區跨湖北、湖南、重慶、貴州四省市,集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貧困地區于一體,是跨省交界面大、少數民族聚集多、貧困人口分布廣的連片特困地區,雖然區域內礦產資源眾多,尤其石灰石資源豐富,為建設水泥廠提供豐富的原材料資源。同時,該地區基礎設施薄弱、軟硬件建設嚴重滯后,且生態環境脆弱、承載能力有限等多種原因導致該地區工業發展相對全國而言還顯得落后。
2011年,國家關于《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規劃》出臺,開啟了該地區大規模基礎建設的步伐。“六中心四軸線”的經濟帶格局,“兩環四橫五縱”的交通規劃,黔張常鐵路、黔江經龍山至張家界高速公路、岳陽鐵路、銅仁鳳凰機場擴建工程等重大交通項目相繼上馬。鐵路、高速公路、“生態農家”建設、“最美鄉村”建設、農村危房改造、通村通路等大量的基礎設施投建為當地水泥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一時間,各大水泥企業紛紛到這片產區內投資建廠,力求在利好政策下分得一杯羹。這一現象,尤以貴州省武陵山脈區域為甚。
一份關于貴州省水泥產能及產業布局情況的數據分析表明,截至2014年年底,貴州省水泥產能已達到10880萬噸,全省有77條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如果不包括臨近省市的外來水泥侵入,現有的水泥產能已經足夠支撐貴州省全部基礎建設項目。但目前還有水泥企業往這個狹小的區域內擠建新線。記者調研發現,以銅仁市為中心、100公里為半徑的范圍內就密布著20多條水泥生產線,有些水泥廠只相距十幾公里,其中,銅仁海螺盤江水泥項目更是修建在國家二級自來水源保護區里,與距離最近的村鎮,不足百米。
問題:大規模基建結束后怎么辦?
面對武陵山地區水泥產能嚴重過剩的現狀,貴州省發改委與經信委卻各執一詞。
貴州省工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貴州全省的水泥需求量每年都在1億多噸左右,現在實際產能只有8000萬噸。這位負責人認為:水泥不僅不過剩,而且還有很大的需求空間,在該地區適當安排水泥生產線建設項目,來滿足整個貴州省生產建設的需求,“很有必要”。
貴州省發改委一位處長對此明確否認。這位處長表示:實際上,目前貴州省的基礎建設項目,大多已經到了后半段。武陵山區一帶,當前水泥主要供應,就是村民改建民房所需,用量很少,“產能過剩已是不可爭議的事實!”
記者調研發現,實際上當前貴州武陵山脈區水泥產業已全面進入量價低谷期。當地一位水泥企業負責人坦言:現狀就是“壓價求生存”。他擔心這樣下去勢必引發“價格戰”,一旦陷入價格戰,企業利潤空間變窄,大面積虧損將至,水泥企業面臨生存危機,工廠面臨停產,大批工人還可能面臨失業。
走在多彩貴州四通八達的高速路上,面對道路兩旁一座座比鄰而居的水泥企業,人們不禁要問:狹小的貴州武陵山脈區域,究竟需要這么多水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