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年初以來,水泥價格“跌跌不休”,而東華水泥的銷售卻是節節攀升。東華水泥是山東能源淄礦集團非煤產業的典型代表,也是淄礦在煤炭主業下行壓力之下,及時調整產業策略,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今年年初以來,水泥價格“跌跌不休”,而東華水泥的銷售卻是節節攀升。東華水泥是山東能源淄礦集團非煤產業的典型代表,也是淄礦在煤炭主業下行壓力之下,及時調整產業策略,轉型升級的一個縮影。
數據顯示,去年前三個季度,淄礦集團非煤實體產業完成收入67.8億元,實現利潤2.95億元。事實上,在全省乃至全國范圍內,煤炭行業特別不景氣,在此背景下,淄礦集團12家非煤實體產業11家實現盈利,可見,是下了足夠功夫。這些功夫包括在非煤產業內部持續開展商業模式創新、推動內部市場化和加強輕資本運作等多項降本增效舉措。
輕資產凝聚東華“心”
“2009年以來,水泥建材管制產業實施嚴控政策,經過慎重思考后,我們探索出輕資產的運營模式。”在山東能源集團第二屆礦長(經理)論壇現場,東華水泥總經理王勇介紹了水泥行業在困境中實現突圍的經驗。所謂輕資產是在企業經營中,用有限資產獲取最大收益。在輕資產經營模式中,企業僅僅抓住自己的核心價值,將物流、生產等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該業務可以降低公司資本投入,特別是生產領域大量固定資產投入,以此提高資本回報率。
王勇告訴記者,輕資產就是一種“借”的智慧,圍繞東華水泥品牌價值優勢,借助機遇、資產和勞動力等,實現快速發展。“借資就是借資生財。借用對方企業的‘有形資產’,輸入公司的‘無形資產’,實施輕資產運營,增加公司財富。”東華水泥的“無形資產”指的是輸入技術管理、品牌管理、營銷管理等。
自2012年以來,通過輕資產運營,東華水泥產能由過去的年產100萬噸提高到了現在的年產400萬噸。去年前三個季度,在環境壓力、市場形勢和經營困境不斷加大的條件下,東華水泥整體利潤水平大幅提升,同比增長60%。
內部市場化聚集全員“力”
如果說輕資產運營解決了東華水泥的外部經營難題,那么內部市場化化解的則是內部管理頑疾。引入市場化管理機制在整個水泥行業沒有先例可循,對東華水泥來講是個陌生的命題。
“我們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在每個車間建立了示范點,以運行效果和實際數據,為全面推行市場化管理提供經驗。”東華水泥黨委書記裴光旭介紹道。
2014年,東華水泥進入全面推進內部市場化管理階段。在前期構建的框架基礎上,東華水泥對公司內部市場化管理體系進行升級。
其中,能源管理系統是其推進內部市場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該系統借助現代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可采集各類耗能數據1600多個,涉及63個關鍵耗能環節,189套智能采集儀表,24小時實時監測兩條日產5000噸熟料生產線及其配套純低溫余熱發電站能源數據,使煤、電、水、氣、原料等能源消耗數據與發電情況,實時在線采集、統計與分析。
目前,東華水泥內部市場化改革正在持續完善和動態調控中,成為企業內涵發展的新引擎。
工藝優化增創“新”效益
“每天消耗的氨水得花費近2萬元。”東華水泥副總經理李明良告訴本報記者,去年10月,東華水泥購進30噸氨水用于煙氣脫硝。雖然環保投入帶來成本壓力,但與工藝優化以后產生的環保效益和社會效益相比,還是值得的。
近幾年,國家對企業的環保要求越來越高。如何在經營與環保之間實現雙贏,是現代企業必須面對的新課題。東華水泥的經驗是走工藝優化的“新”效益之路,這里的“新”效益包括增量經濟效益、環保效益、社會效益以及這幾種效益的多豐收。
自成立以來,東華水泥一直注重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工作,堅持依靠技術改造和工藝改進加大環保節能工作力度,先后對空壓機、低壓電容補償器、熱風爐等18個項目實施了節能技改,實現節電折合標煤524噸。
2012年和2013年,東華水泥分別投資1000多萬元,實施電改袋式除塵器技改項目,粉塵排放濃度由原來的每立方米46毫克降低至不到17毫克,低于國家控制標準。今年以來,噸熟料綜合電耗、噸水泥粉磨電耗同比分別降低5.6%和5.3%。
“我們的熱電站是只有‘鍋’沒有‘爐’的,能量是水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在東華水泥余熱發電項目現場,伴隨著轟鳴的機器聲,東華水泥黨群工作部宣傳干事高媛媛告訴本報記者,2006年開工建設的東華水泥純低溫余熱發電站項目是山東省首個新型干法水泥純低溫余熱項目。目前年可發電9000多萬度,可滿足公司近30%的用電,為企業節約成本3000萬元,與一般熱電廠相比年可節約標煤3.2萬噸,減少CO2排放8萬噸,減少SO2排放890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220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