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產能過剩、市場疲軟的外部環境,蒙自瀛洲水泥有限責任公司1至4月的生產銷售卻逆勢上揚:累計銷售水泥52.22萬噸、收入1.16億元,實現利潤2407.14萬元。閱讀著統計報表,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伴隨我省成為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紅河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越來越多的紅河品牌躍上國際國內舞臺。從老工業基地向制造強州、品牌強州轉變,一批加快自主創新、掌握核心技術的企業成為行業引領者和市場上耀眼的“紅河名片”。
“春江水暖鴨先知”,面對產能過剩、市場疲軟的外部環境,蒙自瀛洲水泥有限責任公司1至4月的生產銷售卻逆勢上揚:累計銷售水泥52.22萬噸、收入1.16億元,實現利潤2407.14萬元。閱讀著統計報表,讓人眼前為之一亮。
“當前水泥行業同質化競爭的環境中,我們在滿足普通工程建設施工用水泥的基礎上,一直致力于工程項目的個性化要求,堅持個性化水泥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葉伯豐舉例介紹,即將于10月實施的海工水泥國家標準,就是從企業標準、到行業標準、再沖刺國家標準,“企業儲備的知識產權,才是核心競爭力。”
2009年10月,來自浙江寧波投資的瀛洲水泥公司建成投產,打拼5年來,已成為我國高性能水泥領域的領軍企業。公司先后參與了國家標準《道路硅酸鹽水泥》、建材標準《水泥氯離子擴散系數檢驗方法》兩項標準的制定,在紅河州水泥行業率先通過了標準化良好行為AAA級企業的認定。
隨著客戶的增多,個性化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對銷售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始終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從水泥性能、發貨環節等源頭上,來滿足客戶的不同需求。2014年分別有兩家客戶,一家需要延長凝結時間,一家需要縮短凝結時間,質化部通過大量試驗,合理調整熟料、混合材的配比,給這兩家客戶專門生產符合要求的水泥,并且專庫儲存定向發放,受到了客戶的好評。
“躺下來是馬路,站起來是高樓。”這句話是對水泥在經濟建設中重要性的生動寫照。年近七旬的葉伯豐從1965年進入水泥廠工作算起,已經過去了整整半個世紀,他的個人經歷也成為我國水泥工業變遷的一個注釋。
在綠樹掩映的全封閉生產區,回想起往事,老人感慨萬千:“生產工藝從土法到機械化再到現代化,水泥企業徹底告別了煙塵滾滾,高能耗、高污染、高度依賴資源的產業形態。”
去年12月,蒙河鐵路建成通車,成功打通了中國通往南亞、東南亞的陸地國際大通道。然而,全長141公里的蒙河鐵路從開始施工到正式營運,花費了4年多的時間,工程穿越滇南熱帶雨林地區,海拔落差1000多,全線共有隧道31座,橋梁36座,橋隧占比達78%,地質條件復雜。瀛洲水泥公司與施工方中鐵一局、五局密切合作,順利完成了各類型標號水泥生產需求,由此也結成了戰略合作伙伴。
在紅河州綜合交通建設三年攻堅行動中,瀛洲水泥積極服務地方發展,參與了紅南、蒙屏、元紅、冷清、雞個、元綠、蠻金7條二級公路修建,大交通帶來大發展,縱橫便捷的公路交通網正在為紅河南北兩岸的經濟騰飛注入強大動力。
2013年,紅河州啟動“美麗家園”行動,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去年公司銷售增長13%的增量大部分即來源于此。”公司黨支部書記吳學鋒介紹。
今年,公司入圍第二屆云南省政府質量獎現場評審,這也是首家水泥建材企業,同臺打擂的有云南白藥、大益普洱、馳宏鋅鍺等我省知名品牌。“個性化水泥生產,說到底還是核心技術的比拼,是人才的比拼。”計劃中投資2000萬元建蓋的新型建材研發中心,讓企業愈加底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