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召開,減少碳排量、發展低碳經濟,已越來越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低碳經濟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是人類社會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進步。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追求綠色 GDP的問題,核心是能源技術和減排技術創新、產業結構和制度創新,以及人類生存發展觀念的根本性轉變。低碳經濟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氣候變暖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嚴峻挑戰。目前,能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瓶頸,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將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而發展散裝水泥正是推動水泥向低碳經濟轉型的有效途徑。但在我國發展低碳經濟面臨許多因素制約,如何從我國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水泥的低碳經濟路子,促進水泥生產、流通和使用全過程的散裝化、低碳化、集約化和產業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大課題。
目前我國傳統水泥屬于高排放、高能耗、高污染產業,更屬于“高碳排放”模式。在水泥的生產、流通、使用過程中存在許多“高碳排放”行為,如:我國水泥生產是以煤為主要能源結構。按照我國現有的水泥生產工藝水平計算,每生產或使用1噸水泥,平均綜合能耗約120千克標準煤,向大氣排放CO2氣體接近 0.75噸,還有其他的SO2酸性氣體和NOX碳氧化物等有害氣體或致癌物氣體及水泥粉塵。據統計,2008年我國水泥產量為13.9億噸,按照上述水泥單位產量綜合能耗和廢氣排放量計算,全國水泥業共耗標準煤1.64億噸,排放CO2氣體10.3億噸、SO2和NOX氣體103萬噸以上。水泥的流通和使用是以袋裝和現場攪拌為主,袋裝水泥需要大量包裝紙,每生產1萬噸包裝水泥,需要包裝紙60噸,折合木材330立方米,生產60噸紙需耗電7.2萬千瓦時、煤炭78噸、燒堿22噸,對改進后的復合塑編包裝袋而言,還要消耗大量石油資源。袋裝水泥不僅在裝卸、運輸過程中由于包裝破損,會給周圍環境帶來粉塵污染,而且在使用中,由于不斷拆袋對空氣造成污染。另外,以使用袋裝為主的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施工,不僅給周圍帶來噪音污染,造成自然生態惡化、環境污染嚴重,導致在水泥生產、流通和使用過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顯,“高碳”特征突出的“發展排放”,成為我國可持續發展的一大制約。盡管水泥生產能部分消化吸收其他工業廢棄物作為水泥混合材料,進行資源綜合利用,但從水泥生產對能源、資源消耗和水泥生產、流通、使用全過程對環境產生的污染看,在未來一段時期我國水泥產業發展低碳經濟和節能減排任務十分艱巨。
散裝水泥屬于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經濟模式,它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把清潔生產和廢棄物綜合利用融為一體以達到提高能源使用效益的目的。在生產過程中通過專用容器反復使用,節約包裝袋和減少水泥在流通過程中損耗,以節省包裝費用和降低水泥生產過程的資源消耗;在使用過程通過工廠化和集約化生產方式,把分散粗放型的現場攪拌混凝土和砂漿傳統生產方式,集中起來實現集約型的預拌混凝土和預拌砂漿現代生產方式,以帶動固體工業廢棄物的再利用;在流通過程通過發展培育現代物流的新產業,加快構建與我國水泥發展要求相適應的專業化、社會化、規模化的第三方物流服務體系,采用高效的現代物流技術,以進一步降低從水泥生產到使用領域的物流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