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 “在臺灣花了50年才做起來,在廣西(覃塘)只花兩年就做到了。”去年6月,臺泥董事長辜成允曾感慨道出了2≥50的神奇。
事隔一年,覃塘區又有驚喜:崛起了自治區A類園區——廣西貴港(臺灣)產業園。其工業產值和稅收在去年達到30億元和2.2億元的基礎上,今年頭4個月又分別達到11.6億元和6747萬元。
去年下半年以來,覃塘區榮獲了2008年度廣西科學發展十佳縣(區)、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和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工作先進地區等稱號。
“兩岸合作真如‘魔杖’,把雙方都激活了!”貴港市委書記賴德榮欣喜地說,“貴港(臺灣)產業園已成為覃塘乃至貴港發展新一極、兩岸交流合作新平臺。”
悟到了民族大義
贏得了發展先機
“建一個水泥廠(投資35億元,年產900萬噸)很繁雜,光是探測地質就要花很多時間。”去年6月,在臺灣舉行的兩岸合作桂臺論壇上,辜成允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說,“而臺泥2005年9月決定落腳貴港(覃塘),當地政府不到一個月就做好了地質報告,10天后就簽約,不到半年就開工,不到兩年便投產。”
眾所周知,如今的征地很難,有的項目沒有半年一年別想征到地。然而,覃塘的群眾一聽說是臺泥用地,很快就同意了,使2090畝用地不到兩個月就搞掂。他們深情地說,與臺商合作機遇難逢,加上補償有政策,臺商也不是外人,過多地糾纏,不知把項目拖到猴年馬月?
臺泥建廠,覃塘區還全程全員全力服務。該區僅機關就抽調120多名干部,分成征地、修路、跑批文、建碼頭、建鐵路、解決用電等12個工作組,全程為臺泥項目保駕護航。為讓臺泥項目通電通路通水通電話,當年財政收入只有1億元左右的覃塘區,勒緊褲帶,投巨資支持,僅修路就投了4300多萬元。
臺泥用地,由臺泥補償,由臺泥操勞,天經地義。覃塘區政府卻比臺泥還操心。在臺泥征地補償的基礎上,該區政府按每畝2000元,激勵被征地農戶;還給被征地的村屯多辦實事,僅人畜飲水工程和道路村村通工程就優先安排了19個,總投資達1100萬元。
“不錯,我們是偏愛了臺商。”覃塘區委書記李水恒直言不諱,“因為兩岸同胞比親兄弟還要親。”李水恒深情地說:“比如幾兄弟,有一個是久別重逢,能不格外親嗎?還能計較你我得失再分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