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 《中國水泥》雜志2010年7月號刊登了一篇報道,反映了云南省水泥行業投資過熱的情況。說的是云南,其實折射出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一些地方沒有按中央要求,清理本地所有投資項目,違規核準、審批現象有所抬頭。一些地方調控政策力度遠遠低于預期,應引起國務院有關部門和省級政府領導的高度關注。
投資過熱是中國經濟發展中反復出現的老問題,這些年來,抑制水泥等產業的盲目投資一直是中央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中央政府盡管采取了一系列舉措給投資降溫,但效果并不顯著。借用毛澤東主席當年說過的一句話:“抓而不緊,等于不抓”。
投資過熱,是誰惹的禍?
2009年,全國水泥行業總投資額高達1700億元,同比增幅達到61.75%。今年前4個月,全國水泥行業投資額為428億元,同比增幅為17%。目前除京滬津沒有在建擬建項目外,其他地區在建水泥生產線還有248條,預計新增水泥產能3.5億噸。由此估算,2010年全國在建項目投資規模將達1200億元以上。即便減去今年水泥落后產能淘汰掉的9155萬噸,整個行業產能過剩,勿容置疑。投資過熱是困擾中國經濟的難題,每隔幾年就要調控一番。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無工不富,工業項目上產值最快。地方政府發展首先靠的是“項目經濟”、“投資經濟”。為了拉動本地GDP增長,為了增加財政收入,為了提升政績,地方官員總是要通過優先上工業項目,來達到立竿見影之效果。
二是,地方一些官員為了拉動經濟,在招商引資中,搞“傾斜”,使水泥投資中成本收益比發生了人為扭曲??浯螽數刭Y源優勢和市場需求,突破原來省級的產業規劃或發展設想,不顧資源和環境負擔,有的地方把石灰石礦山“一女嫁多郎”。
三是,部分企業被地方政府在土地、稅收、金融、基礎設施等方面的傾斜優惠所吸引、迷惑,憧憬著未來的市場,盲目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