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古語云: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多年來一直受總量過剩、布局混亂、高度分散、結構不合理、惡性競爭、行業價值偏低等困擾的中國水泥行業,謀變的訴求越來越強烈。國家也順時出臺了系列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鼓勵大企業集團開展聯合重組的產業政策。針對行業、企業的訴求和國家加快結構調整的歷史機遇,中國建材行業排頭兵企業——中國建材集團果斷決策,做國家產業政策的踐行者,實施大水泥區域化發展戰略,做“大建材”。
一場波瀾壯闊的承載著央企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聯合重組大戲開幕。
為演好這場大戲,中國建材集團將制造業務改制重組,于2005年3月組建了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國建材),并于2006年3月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依托資本市場的平臺,中國建材著力推進資本運營,解決了聯合重組資金從哪里來的難題。以上市和后續兩次增發募集到的70多億港幣為支撐,中國建材快速推進大水泥區域化戰略,在水泥這個充分競爭行業,以市場化方式,展開了跨區域、跨所有制的規模宏大的聯合重組。2007年2009年,中國建材重組了140多家水泥企業,構建了淮海經濟區、東南經濟區和北方地區三大戰略區域,水泥業務總產能由2006年底的1240萬噸增長到1.6億噸,增長了13倍,創造了中國乃至世界水泥發展史上的奇跡。
2006年7月,中國建材成功重組了我國最大的萬噸水泥生產線徐州海螺。這一發軔之作,開創了我國建材行業大集團強強聯合、合作共贏的先河,在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繼此,中國建材相繼成功聯合重組了泰山水泥、德州大壩水泥、日照港源水泥等企業,一舉成為淮海經濟區的領導者。
在開展淮海經濟區重組的同時,中國建材把目光鎖定在了區域內企業眾多、高度分散、缺少領導者、惡性競爭激烈、企業聯合重組的愿望非常迫切的東南經濟區。中國建材高舉重組大旗,區域內水泥龍頭企業帶頭,其他企業紛紛響應,2007年9月,南方水泥橫空出世,以市場化方式迅速推進浙江、上海、江蘇、江西、湖南、廣西五省一市的聯合重組。至2009年底,南方水泥重組企業已達百家,產能規模超過1億噸,成為東南經濟區最具影響力的水泥集團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