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12月3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有效性。此前的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指出,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強房地產市場調控。
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精神意味著我國2011年的貨幣政策正式發生了轉向,此前的政策基調則是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相對寬松的貨幣政策。
多位專家分析認為,明年穩健的貨幣政策或將“中性偏緊”,央行將繼續回收過剩流動性以防通脹加劇,新一輪加息周期或將到來,但貨幣政策轉向料不會對股市、樓市造成明顯沖擊,股市不會大幅波動,房價可能小幅下降。
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為何退出?
“非常之舉”已完成歷史使命
為應對百年一遇的國際金融危機,2008年11月,我國提出了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助推中國經濟在全球范圍率先反彈。
目前,我國宏觀經濟走勢回暖跡象日趨明顯。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張禮卿表示,過去兩年“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非常之舉”,此時中國經濟已經企穩回升,“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就應及時退出。
為何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
利于穩定物價緩解通脹壓力
在諸多因素的推動下,國內物價上漲面臨著不小的壓力。最新數據顯示,10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達4.4%,創25個月來新高。
“在經濟形勢出現向好變化后,現在更需要關注物價上漲的風險。”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認為,此時貨幣政策由“適度寬松”轉為“穩健”,可以向市場傳遞明確信號,通過保持貨幣信貸的合理投放,達到緩解通脹、穩定物價的目的。
為何仍實施積極財政政策?
對貨幣政策回歸提供“對沖”
值得注意的是,在實施穩健貨幣政策的同時,我國明年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一松一穩”搭配發力,實現經濟的平穩較快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劉元春認為,積極的財政政策正是對貨幣政策回歸提供“對沖”,可以預見,為了配合“十二五”規劃的啟動,財政的支出結構可能會發生變化,由基礎設施更多地轉向民生和經濟結構調整。
加息
加息空間加大 明年或加息2~3次
燕京華僑大學校長、長期研究中國資本市場的華生說:“現在提法改變了,這意味著貨幣政策將是系統性、持續性的穩健或說是收緊。接下來就看具體貨幣政策的落實了,加息及存款準確金率的提高空間都將增加。”
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亦稱,穩健的貨幣政策是給予了央行調控的靈活空間,在政策大方向下央行可以根據實際經濟情況做出不斷的“微調”。魯政委認為,2011年央行將充分運用價格性工具,包括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與利率市場化改革都將成為“重頭戲”。
目前國家已把防止物價過快上漲與通脹預期提升到首位,明年的宏觀政策以此為落腳點。同時,貨幣政策方面也具有更大的靈活性。央行在對沖流動性方面預計將采用更靈活的工具,包括公開市場操作、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目前對熱錢等流動性管理方面,央行面臨了較大挑戰。預計央行將綜合動用多種工具組合調控,2011年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將逐步上調到23%。”
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則建議,中國應該盡早進入加息周期,給予金融機構和投資者明確的政策信號,有助于減少市場的投機行為和市場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