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國務院新聞辦13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設立“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我國設立的第9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也是全國第一個全省域、全方位、系統性的國家級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
根據中央要求,山西省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通過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率先突破,破解長期制約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實現資源型地區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這一要求,彰顯黨中央國務院堅持科學發展、注重民生的信心和決心,對山西這樣負重前行并長期摸索轉型發展之路的資源性經濟寄予厚望。
為“病態經濟方式”轉型探路
“我家的窯洞讓塌下來的黃土埋住了,窯洞也有裂縫,村里安置我住在村支書家里。”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新舍科村村民劉心愛說。新舍科村有幾十戶村民由于煤礦開采造成房屋裂縫或下陷,他們有的住在親戚朋友家,有的外出租房居住。
盡管近三年來山西集中解決了煤礦采空區23萬名農民的住房安全問題和飲水困難,但全省煤礦采空區超過2萬平方公里,約為全省面積的八分之一,像劉心愛這樣的困難群眾仍有不少。近年來,山西因粗放采煤造成的資源浪費、生態破壞等損失每年達300多億元。
“生態環境問題只是一個方面。事故頻發、結構單一等問題是資源型地區的突出特點。山西119個縣(市、區)中有94個產煤縣,資源型經濟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產業結構單一、過度依賴煤炭產能擴張的增長方式使大起大落成為山西難以擺脫的痼疾。”山西省經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復明說。
“煤、焦、冶、電等支柱工業增加值大幅下降,臨汾、呂梁、太原等市紛紛告急,經濟嚴重下滑。山西危機來得重、來得長,難剎車、難掉頭,下降深于全國。”回想起兩年前的國際金融危機,山西一位經濟界人士心有余悸。
令人憂慮的是,安全生產事故、官煤勾結不時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和熱點,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蒲縣煤炭局原黨總支書記郝鵬俊案、靈石縣公安局原副局長史雙生案等煤焦領域的案件影響惡劣。礦產資源開采、交易、轉讓等各個環節存在觀念不到位、制度不健全的問題,加之小煤礦和非法黑口子的存在,既腐蝕了一些黨性、意志不堅定的干部,又導致稅費流失嚴重。
很多小煤礦不進行安全投入,使本應造福全民的資源讓極少數人暴富。老百姓說:“礦難一次次發生,礦工一批批犧牲,干部一茬茬倒下”;“老板掙票子,百姓死兒子,政府當孝子,官員丟帽子”。
張復明認為,這樣的“病態經濟形式”不轉變沒有出路。目前,全國還有不少地區與山西的經濟形態類似,國家需要尋求改革突破之路和可持續發展之路。把山西設立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有布局,山西有訴求”。
山西省副省長牛仁亮說,山西將在產業結構轉型、城鄉協調發展、社會管理創新、節能減排和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等五個重點領域推進試驗區工作。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促進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進一步提升山西能源基地戰略地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并加快轉型、跨越發展步伐,實現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有效發揮典型示范作用,促進全國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
先行先試趟出轉型發展新路
“以前早晨穿一件襯衣,不到中午領口就全是煤黑,現在穿衣兩三天都不用換。幾年前污染基本靠風刮,現在藍天越來越多了。”臨汾市民郭提說。
臨汾曾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臟的城市。而今,它有了新面貌。截至11月25日,今年市區二級以上天數為314天,而2006年以前是200天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