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雄踞全國水泥產量第一位的山東,近年來通過并購重組和關停部分中小生產企業,減少企業數量,提高生產效率,持續壓縮水泥行業產能,水泥產量在全國的總排名由連續16年全國第一下降到第二位;與此同時,山東水泥企業的效益也在此輪減排風暴中經受住了考驗,成為全國矚目的贏家和樣本。
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建材生產和消費國,然而,高能耗、增產不增收、盲目投資和產能過剩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水泥行業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為此,國務院今年上半年發布的 《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明確了產能過剩行業在今后3年的淘汰任務,工信部下發的《水泥行業準入條件》也對水泥行業準入設置了較高的門檻。
在行業政策風險明顯加大的情況下,山東卻早已對全省水泥行業的總量和產業結構進行了調整,且動作不小。據山東省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辦公室統計,自2008年至今年3月底,山東的水泥產品獲證企業數量由472家下降到348家,減少了124家,淘汰落后產能近4000萬噸。從水泥產量上看,2006年全國水泥總產量120431萬噸,山東水泥產量16384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13.60%;去年,全國水泥總產量增加到163000萬噸,而山東水泥產量卻下降到14271萬噸,下降了12.9%,在全國總產量的比重也下降到8.76%。
點評:
?山東水泥業的“轉調”實踐表明,居安思危、早做準備、果斷下手才能贏得市場主動權。
由于前期關停了大批立窯小水泥,使得山東完成節能減排指標的進度較為超前,因此近期沖刺“十一五”節能目標的壓力明顯小于海南、山西等地。在多個省份忙于拉閘限電的情況下,山東水泥由于能源供應較好,且價格合理,吸引了眾多省外買家前來洽購,水泥之類的行業“大鱷”,由此成為本輪減排風暴中的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