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水泥價格一改去年跌勢,今年價格出現了逆勢上漲。
從2010年底開始的各地大張旗鼓地限產保價的風潮中,陜西水泥價格兩度快速直跌,落差近100元/噸,成為全國水泥價格的低谷,讓市場跌破眼鏡;而進入2012年,在各地需求回升緩慢、水泥價格拉升不甚樂觀的背景下,陜西卻逆勢而行,一躍成為少有的價格上漲區域,價格急速攀升,基本恢復至2011年年初水平。
但業內人士認為,近幾年眾多大型水泥企業看到陜西水泥市場這塊巨大的“肥肉”后,紛紛開始圈地上馬生產項目,陜西水泥資源在被整合的同時,無形中產能被急劇放大,產量供大于求在所難免。隨著穩增長的政策跟進,大項目的帶動會使水泥價格逐漸企穩。
產能仍供大于求
盡管夏日炎炎,但水泥行業的嚴冬仍未過去。
從去年5月到今年6月中旬,水泥價格一路下滑,水泥產業的走勢歸根結底依賴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和市場需求增長,今年企業的“限產保價”力不從心,局部區域的價格下滑難以避免。
一季度水泥行業利潤同比下降了60%,二季度數據還未發布,但行業內盈利能力最強的海螺水泥日前發布上半年公司凈利潤將同比下降50%的預警,已預示二季度產業經濟效益也不容樂觀。
而產能過剩致部分區域水泥價格下滑,資深水泥專家、數字水泥網總裁劉作毅表示,投資下滑、市場需求不足,是導致水泥價格一路下滑的直接原因。而今年水泥產能的絕對過剩放量,更加劇了水泥產業的困境。
中國水泥協會秘書長孔祥忠說,“國內固定資產和房地產投資增速是影響水泥市場需求的主要因素。”據統計,2011年這兩項投資增速分別為23.8%和27.9%,其中固定資產增速更為2003年以來的新低。
而此時,全國水泥產量卻處在“井噴”之中。據中國水泥協會統計,2011年水泥產量增加到20.9億噸,較上一年的18.8 億噸,同比增長11%。
而上周全國水泥均價336.25元/噸,環比繼續走低,跌幅0.83%。據悉,水泥價格下調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和安徽等省份,下跌幅度10元/噸—50元/噸。
而6月8日,央行降息,業內人士認為降息或是貨幣政策放松的前兆,但政策效果顯現有一定時滯性,同時資金到位受限,需求疲軟中短期內仍然無法解決。而最大的原因是新增產能過猛——前期積累的產能釋放,大大超出預期和市場消化的能力,使水泥市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
陜西水泥集中度高
“此前,知名水泥企業對陜西不感興趣,從這幾年開始,大型水泥企業開始大舉進入,市場迎來大洗牌。”相關人士分析認為。
據了解,“十一五”期間,陜西水泥工業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5.1億元,年均增長54.12%,高于全省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二十多個百分點。
2009年,陜西重點工程建設引爆水泥市場,從渭北高原到秦巴山區,大量基礎設施建設全面鋪開。“2010年,西安市水泥價格卻呈現下滑趨勢,在西北各省會中價格最低。”劉作毅認為,陜西經濟高速啟動使各企業形成水泥需求快速增長的主觀認識,陜西和周邊鄰近地區的新型干法水泥建設以“井噴”速度發展。
在他看來,陜西新型干法的前期發展還相對有序,產能呈波浪式小幅增長,至2009年底共投產近3100萬噸熟料產能,并不能滿足需求,缺口持續存在。
但隨著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紛紛上馬建設,水泥產能大量釋放,市場需要并未同步增長,基礎設施建設、房地產市場因資金到位不理想反而萎縮,制約了水泥價格上漲。
劉作毅分析認為,陜西自2007年開始經濟進入發展高峰期,固定資產的快速增長帶來需求強勢,水泥價格穩步上揚;在對市場需求前景的良好預期中,水泥投資急劇上升。但這種產能積累在2010年底開始顯示——在各地都在大張旗鼓地限產保價的風潮中,陜西水泥價格卻兩度快速直跌,以省會西安的P·O42.5水泥為例,價格從年初的360元/噸下降至年末的275元/噸,落差近100元/噸,成為全國水泥價格的低谷。
但這種下降趨勢很快扭轉,進入2012年,陜西水泥價格從谷底迅速回升,目前已基本恢復至2011年年初水平,省會西安的P·O42.5水泥價格達到350元/噸。
“產能過剩是高成長市場的必然產物,產能過剩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操控市場的主導企業,陜西西部、海螺、冀東、聲威4家企業,經過市場火拼廝殺,集中度大幅提高,從47.94%上升到73.65%,市場的控制能力得以加強,市場價格的拉升成為必然。”劉作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