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這是一個水泥廠,還是國家旅游局批準的“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青山綠水環繞,空氣清新,記者在安徽池州海螺公司看到的景象,完全顛覆了以往對水泥廠“煙囪冒黑煙、天空灰蒙蒙”的老印象。
“高耗能、高污染一直是我們著力攻關的課題。”海螺集團董事長郭文叁說,“依靠科技進步改造傳統產業,呵護環境、協調發展,全力打造一流生態環保企業,讓灰色水泥實現綠色發展,海螺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子。”
從1993年到現在,海螺的水泥主業產能從150萬噸發展到1.8億噸,集團總資產從不到5億元發展到907億元,資產負債率由初期的90%以上降低到46.7%。
從小山溝走向大世界
引領新型干法水泥發展浪潮
海螺集團是在原寧國水泥廠的基礎上改制發展起來的。計劃經濟時代的寧國水泥廠擁有我國最早引進的日產4000噸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當時項目只引進主體設備,礦山開采和水泥裝運等設備國內配套,被戲稱為“頭戴草帽,身著西服,腳穿布鞋”。
正是這個有點“不倫不類”的“生產線”,最終讓海螺集團獲得了跨越式發展,逐步成為水泥航母。“通過多年生產運行和實踐摸索,在新型干法水泥的運行管理方面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人才,具備了推廣應用新型干法水泥技術的能力。”寧國水泥廠決策層決定將企業的發展重點定位在優先發展新型干法水泥上,從而引領了新型干法水泥快速發展的浪潮,為我國水泥工業的技術進步、結構調整和節能減排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引領中國水泥工業迅速邁向世界先進水平并躋身前列。
把握國家經濟體制轉軌、水泥行業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海螺集團堅持體制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發展戰略。從1999年開始,海螺集團先后在沿江、沿海的江浙滬等地區并購中小水泥企業,利用當地的市場和混合材資源,將其改造成水泥粉磨站;同時在石灰石資源豐富的蕪湖、銅陵、安慶、池州等地建設大型熟料生產基地。這種“熟料基地+粉磨站”的建廠模式,實現了沿海市場與內地資源等多重優勢的有效整合,被行業譽為“海螺商業模式”,讓產能迅速增長、工藝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升,推動了水泥行業的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
今年前5個月,海螺實現匯總營業收入302億元。去年,海螺集團共實現匯總營業收入849.5億元,利稅總額199.31億元,稅前利潤總額占安徽33家省屬企業利潤總額的50%以上。如今海螺建成銅陵、樅陽、池州、蕪湖、英德等多個千萬噸級特大型熟料基地,累計建成94條熟料生產線、253臺水泥磨,分布在全國21個省市自治區,水泥產品已經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非洲等多個國家和地區。“十二五”期間,海螺水泥轉變發展方式,從新建為主到新建與重組聯合并舉,以“全資收購、股權控股、資產購買、項目托管”等多種形式實現產能整合,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目前已在印尼完成了公司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