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條老線環保技改達標,迅速摘去陜西省環保廳整改督辦的“黃牌”;一條新線傲立在寶鑒山腰平穩運轉,運行一個月產量就超設計能力……秦嶺水泥經歷了破產重整、冀東跨區域重組,僅僅兩年多時間便獲得了新生,目睹兩年多舊貌變新顏的秦嶺員工,個個洋溢著欣慰的笑容。
有人說,冀東帶著資金來,有人說,冀東帶著技術來,其實奧秘是:冀東人帶著先進的現代企業文化來的,以“共創、共贏”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與秦嶺人質樸的文化底蘊相融合,在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中煥發出勃勃生機。
改制突破
觀念變面貌更新
2000年以來,冀東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功實施了鞏固華北、挺進東北、開拓西北的“三北”發展戰略、“區域領先”戰略和“突出主業、相關多元”戰略,企業由單一的水泥板塊發展成為涵蓋水泥生產、裝備制造、工程設計與建設、混凝土、房地產、砂石骨料、礦業、國際貿易、海外事業等多種經營為一體,遍布國內13個省市、自治區,擁有3家上市公司、110家企業的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跨國界的大型綜合性國有控股企業集團。企業在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的同時,也構建和凝練形成了一套以“共創、共贏”為核心價值觀的企業文化、個性鮮明的冀東發展集團CIS企業形象識剮系統,得到了廣大員工和社會各界的一致認可,推動了企業可持續發展。企業先后被授予“全國思想政治工作先進企業”、“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企業文化建設優秀單位”、“新中國60年企業精神60佳”等榮譽稱號。
陜西秦嶺水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原身陜西省耀縣水泥廠始建于1956年,是我國“一五”期間的重點建設項目,被稱為“亞洲一號”,曾為共和國建設做出過巨大貢獻;1999年12月在上海證交所掛牌上市,10年后企業走向破產。秦嶺水泥在經歷了坎坷挫折后,于2009年8月實施破產重整,在省、市、區各級政府和部門的關懷支持下,冀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擁有了29%股份成為秦嶺水泥第一大股東,派出管理團隊進入企業開始改制整合和經營管理工作。
兩年多來,秦嶺水泥發生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變化,得益于冀東先進企業文化的進入,得益于企業內部改革改制工作強大的推動作用。
2009年10月28日,秦嶺水泥公司就重大改革工作做了動員,隨后進行了調整重整。企業機構壓縮至20多個,中層干部從200余人減少至49人,管理人員按照機構調整進行了重新劃歸;運行近50多年的車間管理層次被取消,組建了生產分廠。以“三項制度”改革為標志的轉機建制工作正式拉開序幕。
2010年8月,秦嶺水泥公司進一步“以壓縮定崗編制,精簡生產系統人員”為重點推行改革,進行全員竟聘上崗。7家生產系統單位共設置崗位142個,定編812人,生產系統剝離人員36%,共計2300人次參與競聘。對生產系統人員進行梳理,使生產系統人員配備接近先進企業水平。新的崗效工資制度將工資的60%用于績效考核,改革的目標在于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體現按勞分配原則,進一步發揮員工工作積極性,更快地提高員工們的實際收益水平,更好地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2010年11月,秦嶺水泥公司將各生產單位維修和生產輔助職能劃轉,并撤銷機電分廠,將維修人員332人劃歸冀東盾石工程公司。
2011年7月,秦嶺水泥公司進一步對機關部室進行合并精簡機構。人事制度改革期間,還根據公司工作需要,先后對個別部室的職能進行了調整,并成立了工程部、績效考核部等新部門,使機構設置更加科學合理。通過改革,公司機構由原來的29個部室、單位,調整合并為現有的21個部室、單位,人員數量由原來的2500人下降為1628人,進一步降低人員成本,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2009年年底以來,企業陸續出臺了《公司關于組織機構及職能調整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規章制度。陳規陋習被打破,按勞分配原則得到體現,新管理制度不斷建立完善,企業運轉有了方圓。
一系列新機制的建立健全,給秦嶺水泥公司一潭靜水以陣陣漣漪,終究匯聚成勇進的激流,生產經營管理帶來了巨大的變化。秦嶺水泥員工們紛紛表示,改制后機構精簡人員優化,員工觀念發生重大轉變,生產運轉率在不斷提高,人人爭分奪秒地緊張工作。員工工資平均增長了23%,大家越干越有勁頭。
從不適應到認同,員工們心靈也經過一番洗禮。員工王濤在全廠中層干部第一次競聘中落選管理崗位,但他在電器工程師的崗位上振奮精神努力工作,技術管理能力不斷提升、業績突出,現任寶鑒山分公司生產設備部副部長。原來出工不出力、推諉扯反事不見了,上班早來、下班晚走、節假曰不休息、工作不講報酬的事蔚然成風。員工們的聰明才智在新的運行機制下得到充分發揮,員工們的自我價值在“共創共贏”的企業文化中得以充分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