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十二五”的開局之年,也是中國水泥行業的豐收年,全行業水泥產量突破20多億噸,整體利潤達千億元。在業界同仁舉杯相慶的同時,細心人會發現,欣喜之余也有隱憂,實際上從去年6月份之后的毛利率是呈現逐月遞減的態勢。
數據不會騙人,這一警示信號在進入2012年之后越發明顯,一、二季度由于國家重點工程建設投資趨緩,加上歐債危機的陰影導致民間投資亦停滯不前。拉動水泥業的“雙駕馬車”停滯,致使全行業產能過剩的現象日益凸顯,導致旺季不旺,某些地區甚至不得不停窯以求限產保價,然而收效甚微。似乎,整個中國水泥業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局。
市場低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有效的應對之策。
產能過剩 臺灣有史可鑒
從臺灣過去50年的發展經驗來看,大致經歷了三個時期:
1.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經濟飛速成長期,大小水泥企業搭乘順風車,賺得盆滿缽滿。
2.上世紀九十年代經濟放緩直至筑頂,產能過剩,企業謀求外銷,全行業順勢洗牌。
3.進入21世紀,水泥工業逐步完成產業整合,臺泥、亞泥兩家龍頭企業主導七成以上市場份額,不少中小水泥業退出行業或成下游通路配套企業,盡管市場需求呈緩慢下降態勢,但是整個行業還是能夠穩定獲利運行。
為此,我個人非常贊同溫總理在2012《政府工作報告》中對中國水泥工業提出的要求“控制增量,優化存量,推動企業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和規模效益”,這是一條非常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相信經過一段時期的消化,以及各部門制定的強有力配套政策,行業自身也會進行符合市場規律的優勝劣汰,中國水泥工業一定會重新恢復活力。
事實上,中國水泥近年來排名靠前的大企業的產業集中度是在不斷提升的。這與中國水泥協會對60家重點水泥企業的扶持是分不開的。行業兼并重組會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主旋律,臺泥從2004年實施“深耕華南”戰略以來,到2008年大陸產能突破2000萬噸,其后受限于38號文,從自建線為主轉變為市場并購為主,通過整合昌興礦業、賽德水泥、瑞安建業、泰昌建材全部或部分水泥資產,產能迅速釋放,截至目前大陸產能已經突破6000萬噸。同時,臺泥新設定的2016年1億噸產能的目標不變,這意味著我們未來仍將看好更多的并購機會。
產業集中 區域龍頭可為
中國水泥工業正從高需求、高供給的市場向低需求、高控制的市場轉型。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更多的區域龍頭企業,對穩定市場引導產業良性發展至關重要。
深耕華南,布局西南--臺泥未來發展的重心不會改變,臺泥所有的資源也會集中投入在上述區域。對臺泥而言,華南是根據地,西南是華南市場的延伸,在上述兩個區域的并行發展,將使得臺泥能夠把點連成線、線連成面,實現聯動。
首先,從戰略層面來看,臺泥通過在華南、西南的積極布局,在廣東、廣西、福建、貴州、四川、重慶各主要據點形成聯動效應,在礦山、物流和產銷方面實現資源共享。加之已覆蓋各廠的ERP信息系統,能夠即時傳遞生產及市場信息,令各廠默契配合,搶占市場先機。
其次,從營銷層面而言,臺泥以獨特的“雞尾酒式服務”享譽華南、西南市場,逐步建立起一批長期穩定,的客戶關系,臺泥的技術人員也頻頻現身客戶的施工現場,與業務人員協力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專業服務,并以此贏得了良好的市場口碑。
再次,在品質層面,臺泥始終信守對本地客戶的承諾,以品質高于市場同類產品3%~5%的標準要求自己,將“堅持品質,一以貫之”的企業理念落到實處,確保臺泥產品在市場上擁有絕對高的強度和穩定度。
正因如此,臺泥得以在華南市場處于領先地位,并積極通過并購整合加強在西南市場的話語權,如去年臺泥在西南地區成功實施多起并購案,從而躋身西南市場的區域主導企業之列。西南是目前最混亂但也是最有機會的市場,隨著各大企業集團的積極整合,將帶來整個產業結構調整的深入,使市場結構合理化,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