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影響評價,俗稱環評,是指對規劃和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造成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提出預防或者減輕不良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并進行跟蹤和監測的方法和制度。自2003年國家《環境影響評價法》正式頒布和實施以來,這幾乎是所有的工業企業項目在上馬和建設前,所必須面對的第一道環?!伴T檻”。
然而在山西省的保德縣,卻有這樣一家企業——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這家從2009年就開工建設,投資數億,占地數十公頃,年產熟料150萬噸,水泥200萬噸的超大型企業,已正式投產近兩年,它的環評報告和批復,卻依然“養在深閨人未識”,不僅企業有關人員和保德縣環保局提供不出,就連山西省環保廳網站的行政審批項目公示欄里,也根本就找不見它的“蹤跡”,在環保部網站審批項目公示里就更不用說。
地處晉陜交界處的保德縣,是赫赫有名的全國環境污染重災區“沿黃四區縣”其中之一,曾與相鄰的陜西府谷縣一起,被外界譽為“黑三角”地帶,如今,環境污染的歷史欠賬尚未還完,超大型水泥項目的入駐,更給這個黃河流域縣的生態治理形勢的扭轉和節能減排目標完成,帶來了新的壓力。
吉港冠宇水泥運輸車輛川流不息,企業一派繁忙生產景象。
環評審批未能提供
2012年11月21日,上午10時,冬日的陽光灑落在保德縣窯洼鄉孫家峁村的山坡上,前些天剛下過的一層薄薄的雪在悄悄的消融,拐過山腳,機器的轟鳴聲打破了這個偏僻山村的寧靜。
距離縣城20多公里,南北兩處山坡所形成的峽谷中,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象一對飛翼展開翅膀的大門上,一溜紅字做成的招牌分外醒目。
排著長龍魚貫而入的運送散裝水泥的大罐車,顯示著這里生產的忙碌,大門靠北的5層高的銷售大樓里,幾個著南方口音的銷售人員,同樣在忙碌不停地給進出的車輛,開出一張張的票據,不時有穿著工裝的本廠職工走出大門,這些忙著要換班的年輕的工人,有的連渾身的水泥灰塵,都沒有停下來撣掉。
這里忙碌的生產場景,與十幾公里外的另外一處也有著冠宇水泥招牌的生產廠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位于橋頭鎮西側的這處廠區,則大門緊閉靜雅無聲,“我們這里主要是生產325(水泥標號)的,窯洼那邊是425的,這邊現在停產了,以后要給那邊做粉磨站供料”,一像該處管理人員的男子介紹說。
有關資料顯示,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是由山西吉港水泥有限公司和保德縣水泥公司合資所建,主項目為2×2400t/d干法水泥生產線,總投資達5.3億元,分一期和二期工程,項目建成后,將達到年產150萬噸熟料和200萬噸水泥的產能。
“實際上這個吉港冠宇的產能,遠不只這些,每天的產量都接近1萬噸”,一本地知情人士反映,“所以它這個環評報告一直沒有批下來,而且按它的產能和建設規模,它這個企業的環評和批復都應該上到國家層面,但現在,連他們廠里邊的一些高管,也沒見過這個環評”。
對這一反映情況,在擔負監管職責的保德縣環保局,監察大隊的劉大隊長最先雖然承認自己沒有見過,但說有可能在局里的政策法規等股室,但在劉大隊長親自去聯系和查找了近1個多小時后,這份環評還是沒有露面,“正好管檔案的人出差去了,我們局領導也聯系了,現在就是取不上?!?/P>
而相對于保德縣環保局的說詞,山西吉港冠宇水泥有限公司一位翟姓主任的說法,則接近幽默;“就一份,我們王董事長自己拿著,在他本人的抽屜里鎖著,而他本人剛回南方老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