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螺水泥(600585,股吧)披露的2012年年報顯示,報告期內,該公司拿到的政府補貼達7.67億元,較2011年的4.32億元上漲了近八成。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報告期內,受產品銷售價格下滑影響,海螺水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50.63 億元,同比下降6.41%,實現營業利潤70.16 億元,同比下降53.1%;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63.08億元,同比下降45.58%。另外,報告期內政府補貼占到凈利潤的12.16%。
與每年拿到數億元的政府補貼相比,海螺水泥更令人吃驚地是近年來多次通過各種形式獲得數百億的天量融資;在債券融資的同時,又拿出數十億巨資來投資理財產品;此外,還通過委托貸款給全資子公司的方式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據海螺水泥2012年年報披露,為支持其收購的全資子公司——四川南威公司的生產經營發展,海螺水泥委托中國銀行蕪湖分行貸款1.3億元給四川南威公司,用于補充其流動資金。該委托貸款期限為三年(2012 年4月27日至2015年4月27 日),利率為5.734%。
有業內人士質疑,一邊拿著政府補貼,一邊增發股票、發行債券;同時斥巨資購買理財產品,又通過委托貸款來賺取利息收入;該公司到底是缺錢,還是“不差錢”?抑或是“通過上市公司有利的融資平臺獲取廉價資金并倒賣賺取利差”?
近年天量融資近288億元
40億元投資理財遭質疑
公開資料顯示,2008年以來,海螺水泥通過增發股票、向大股東借款、兩次發行債券等形式融資,總規模已經達到287.75億元,規模之大令人咋舌。2008年5月,平安證券幫助海螺水泥公開增發股票2億股,發行價格57.38元/股,募集資金凈額為112.8億元;2011年3月底,海螺水泥向海螺集團借款20億元,海螺集團以發行銀行間中期票據方式募集了該項資金;2011年6月14日,海螺水泥公告95億元公司債券上市;2012年11月5日,海螺水泥再度公開發行公司債券,募集資金凈額為59.95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和調整債務結構。
飽受媒體質疑的是,就在2011年95億元公司債券發行公告的第二天,2011年6月15日,海螺水泥的另一份公告稱,公司拿出40億元用于理財,分別購買了3款不同的理財產品。
海螺水泥發行公司債券后旋即投資理財產品的行為,也受到上交所未點名的公開批評。上交所撰文指出:“部分公司存在借助上市公司有利的融資平臺,利用公司債或短期融資券等方式獲取廉價資金并倒賣賺取利差的可能性。比較典型的是某公司剛于2011年5月發行了95億元公司債券,將以1∶1的比例分別用于償還商業銀行貸款與補充公司的流動資金,但6月份即決定以40億元的自有資金投資期限為1年至2年的理財產品,其債券融資的理由受到媒體質疑”。有媒體分析,很顯然,上交所此番言論劍指海螺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