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隨著大型化粉態料生產為主體的工業發展,粉態料儲存成為必不可缺少的設施。水泥工業的重組和形成大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日漸崛起,貫穿整個生產線,粗、細粉態料儲存為主體的工藝狀態,仍是傳統圓倉為主體的沿襲,己成為嚴重影響正常生產的一項不可逾越的障礙。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德國利浦老先生發明了采用鋼板扣邊結構的圓倉,為替代砼圓倉擴大儲量創造了條件。九十年代初期,安陽利浦鋼板倉公司引進了扣邊鋼板結構的倉體,對我國擴大圓倉儲量提供了功不可沒突出貢獻。近二十年的迅速普及使用,為水泥生產擴大粉態料儲存產生了極大影響,形成了粗、細粉態料儲存的主流設施。但是由于利浦倉體受傳統圓倉基礎限制,雖然儲量由幾百噸發展到數千噸的成效,但是仍難適應日漸崛起的大水泥生產要求。???
??????
1984所建大型鋼板庫
上世紀的七八年,徐茂成老先生在資金極度困難的條件下自建水泥廠,在無前列中采用了用鋼板焊倉的嘗試,四個生料、水泥儲倉,因為業內沒有先例,被戲稱為“瞎湊合”。但是在實用六年后,驗證了用鋼板焊倉體的可行性。于八四年因受困于淡季水泥生產的儲存,徐茂成老先生在確認鋼板完全可以用于圓倉焊接的可靠性后,利用多年所思考,采用大地反浮作用力建巨型圓倉的嘗試。同時受“趙州橋”的啟發,利用拱型作用力,形成了適應大面積覆蓋的半球缺倉頂。以此完整的構思,始建了19.6米高的倉體和四米高半球缺結構的倉頂,以17600余立方米的容積佇立在中國大地。當時由于缺乏對水泥沉積密度的認識,始稱為1.8萬噸。而實用后,經過儲存硅酸鹽水泥沉積密度的實測,每立方重量達2,2噸,實際第一個面世的大型圓倉容量為3萬余噸。
基本和利浦老先生發明鋼結構倉體同期的發明,因為自浮基礎在建筑史上沒有先例,能否經得起實用考驗是個懸念,因比沒有馬上推向社會。直到18年后的2002年,確實證明具有可靠的實用價值后,才著手撰寫大型鋼板圓倉的應用論文。此論文以“用大型鋼板庫解決淡季水泥生產的儲存問題”為題,在2003年一期《水泥》雜志上發表。此文的發表宣示了大型綱板庫的應用價值,當時引起了水泥行業的普遍關注。按說這一技術應該迅速推廣,但是由于徐老先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對普遍應用是否可靠不放心。于是在用戶盛情相邀下,以近四年的時間,幾乎遍走全國進行地質氣象情況考查,并有選擇性的根據地質氣象情況幫忙作了三個庫。但是因為以幫忙形式協助建造,用戶在傳統理念的影響下,對這一全新理念的發明并不完全認同,因此三個試點庫并沒有達到設計要求。但是這三個庫,證明了這一技術適應不同地質氣象情況的要求,并具有廣泛應用價值。才于06年自建公司推廣。
大型鋼板倉和利浦鋼板倉,具有完全不同功能的兩種概念:鑒于兩種完全不同理念的區別,在《水泥》雜志刊文責任編輯王承敏先生的建議下,把大型鋼板倉定名為《大型鋼板庫》,目前用大型鋼板倉的稱謂,混淆了兩種不同概念的屬性,因此把大型鋼板庫稱之為大型鋼板倉是欠妥的!
大型鋼板庫的發展史有些人有不同的描述,有的講已有百年的歷史,還有的講起始于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這些描述都缺乏歷史背景的依據。1914年世界一戰前后,鋼鐵都處于軍工壟斷。真至上世紀蘇聯解體,世界冷戰結朿后的90年代,才由軍工壟斷向民用大傾斜。
老人們都知道,戰爭打的是鋼鐵。毛主席六十年代曾說:“鋼鐵、糧食,有了這兩種東西什么事情都好辦了!”由此可見鋼鐵之缺乏。七十年代毛主席還急呼 “要準備打仗,打大仗,不要怕打破曇曇罐罐!”,在那個年代除了搞大、小三線建設,誰搞什么鋼板庫啊。所謂起于六十年代,沒經過那個年代的人,不了解六十年代的社會情況,所謂“三年自然災害”的那些年,餓死了多少人知道嗎?產業工人下放近70%,國家“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是指令性政策,實際是工業休克式的仃頓,不講鋼鐵,連飯都吃不上還建什么鋼板庫?如果發此論者是老人那是不真實的。至于五十歲左右的中年人講,在那個年代還不懂事!改革開放后又不提那段歷史,年青人不了解也不奇怪。真正用鋼板做庫是攺革開放后的九十年代初期,八0年我國的鋼鐵總量才3712萬噸。鋼鐵的稀缺,就象當今的年青人不知道餓死人的無糧困境!那個年代哪有用鐵板做庫的條件。真正大量用鋼板做庫是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要說已有百年歷史和起始于六十年代,沒有具體時間、地點、單位,應該是無論據的虛無膩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