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在海螺水泥公開發行95億元公司債券不久,中建材就于7月底正式提出擬在上海證劵交易所發行A股上市,擬募集資金150億元以上。中建材表示募資所得款項中,約80億元用作收購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及信息系統改造項目,另外70億則用作償還銀行貸款及補充流動資金。
事實上,為了爭奪水泥行業第一,中建材與海螺不僅在資本市場較勁,在擴張市場上也是暗戰不斷。近期,中建材收購重慶最大的民營水泥企業—科華水泥的談判進入實質階段,對四川水泥企業的收購也在進行中,進軍西南市場的決心昭然若揭。而此前海螺正式收購了云南壯鄉水泥,在四川范圍內開始新建生產線,劍指西南的意圖也是不言而喻。狹路相逢,水泥行業兩大巨頭在西南市場的爭奪戰看來在所難免。
西南水泥市場現狀
2011年7月11日,工信部公布的淘汰落后產能企業名單顯示,有782家水泥企業在2011年底前要徹底淘汰,淘汰總產能1.53億噸,其中西南地區的淘汰總產能為2707萬噸,僅次于華北區域。
西南水泥市場產能過剩在全國都已經是公認的事實。數據顯示:2010年四川省水泥產量達1.32億噸,位居全國前三;而產能則高達1.6億噸,還有1150萬噸的在建產能陸續投產,而今年即使算上保障房建設的需要,也不會超過1.2億噸,供求嚴重失衡。
產能過剩導致的價格低迷始終困擾著當地的企業。以貴州為例,2011年前5個月,全國P.O42.5水泥市場價格為420元/噸,同比上漲13.60%,但貴陽地區較去年下跌32.43%,每噸僅為300元左右。2011年5月,四川德陽和綿陽地區還相繼爆發了價格戰,西南的產能過剩、缺乏價格協同機制等問題明顯顯現。
就企業分布狀況來說,西南的企業分布星羅棋布,市場大、需求高,但缺少區域龍頭企業,產能分散,集中度低。西南水泥市場迫切需要大范圍的整合重組,眾多龍頭企業顯然嗅到這一氣息,紛紛摩拳擦掌,準備在西南市場開辟一番新的天地。
較早進入的有外資企業拉法基,但其王者地位在4萬億投資后已逐漸瓦解。臺泥、華潤、中建材、海螺等水泥龍頭企業紛紛加入這場角逐,其中以中建材以海螺之間的競爭最為奪人眼球。
兩強相爭暗潮洶涌
中建材與海螺之間的矛盾在進軍西南之前便已凸顯。多年來,海螺無疑是水泥行業內當之無愧的老大哥。然而近兩年,海螺的“大哥”地位開始受到中建材的挑戰。
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年底,中建材的水泥產能達到了2億噸,而海螺水泥的產能為1.46億噸,這是中國水泥行業僅有的兩家水泥產能超過億噸級的企業。很明顯,中建材在產能上已經略超過海螺。
其實在2006年前,中建材在水泥行業內的名號還算不上響亮。然而,從2006年開始,中國建材迅速發力,在香港市場先后募集大量的資金在內地展開兼并重組,在短短4年時間內,便迅速壯大,連海螺水泥原先霸主的地位都被中國建材趕超。
在中建材依靠兼并重組大規模擴張的過去4~5年時間里,海螺水泥則顯得低調很多。面對中國建材的咄咄逼人之勢,海螺水泥不得不重新作出戰略調整。海螺水泥副總經理章明靜曾對媒體公開表示,海螺今后的戰略將向新建和并購重組相結合的方向轉變。
這是否表明海螺就沒有競爭優勢了呢?當然不是,海螺多年的大哥地位為其在水泥行業打下了深厚的根基,無論在市場、技術還是經營上都非常的成熟,暫時的被趕超不代表就此畫上失敗的句號。而央企中建材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取得的迅猛發展獅頭也不容小覷,鹿死誰手還很難說。
在今年3月份舉行的中國建材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國建材總裁曹江林表示,到“十二五”末,中國建材水泥產能將增至3億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而這一目標最晚明年上半年就會完成。海螺水泥也不甘示弱,該公司在債權說明中強調,公司“十二五”規劃目標是,通過新建和并購重組發展模式,水泥熟料產銷量達到3億噸,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兩家公司的暗斗其實已逐漸明朗化,不僅如此,兩家公司都計劃將未來的兼并重組重點放在西部地區,尤其是西南市場。一場聚焦西南的好戲即將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