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未來幾年中央企業進行市場化并購重組是大趨勢,但特別要避免盲目兼并和“多元化”陷阱。
昨日,新華社發布題為《中央企業并購重組要更加重視質量和效果國資委相關負責人談中央企業并購重組》的權威訪談。文中,國務院國資委改革局副局長劉文炳作出上述表示。
國務院國資委知情人士告訴記者,此文是新華社自己選定的題目,最后國務院國資委指定劉文炳來回答相關問題,代表了國務院國資委的觀點。近年來,央企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但是也出現了一些浮虧現象,引發輿論關注。
央企要做“奧運冠軍”
某國資研究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國務院國資委此前的計劃,準備在2010年年內把央企調整到100家以內。但2010年8月王勇接替李榮融出任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后,多次強調,推進央企重組,數量不是最關鍵的,質量和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此后,央企重組的速度也降了下來。
根據國務院國資委提供的數據,央企的數量已由2003年國務院國資委成立之初的196家減少到目前的117家;資產總額由2003年底185家央企的8.3萬億元左右,升至2010年底122家央企的24.3萬億元,其中超過80%的資產集中在石油石化、電力、國防和通信等領域和行業。
劉文炳表示,近年來央企并購重組“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當前央企還存在國有經濟分布面過寬,資源分散,以及主業不突出、核心競爭力不強等問題。央企不能只滿足于做“全運會冠軍”,還要爭做“奧運會冠軍”,海外并購是央企“實施國際化經營的必然要求,是成長為世界一流公司的必由之路”。
“央企擴張”三大問題
劉文炳同時指出,央企在并購重組中存在三大值得關注的問題:
首先是一些中央企業發展戰略不清晰,盲目擴張,帶來諸多風險。一些企業過分注重做大企業規模,存在強烈的擴張欲望,沒有想好就去并購;有的企業在并購過程中功課沒有做足,出現了問題;有的企業超過自身資金能力、整合能力進行并購,背上沉重的債務包袱。
其次就是有的企業在并購重組后內部資源整合不到位,難以實現預期目標。有的企業在并購重組后形式上實現了聯合,但在業務、資產、機構、人員、文化、管理流程等方面并沒有實質性的整合或整合不到位。
第三,伴隨著并購重組快速推進,有的央企的管控能力卻相對滯后。“十一五”期間一些企業的規模擴張了好幾倍,主業增多了,產業鏈條拉長了,出現了管控風險。
前述國資研究人士認為,上一輪的央企擴張主要是去地方“攻城掠地”,現在各省市都在對接央企,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吸引央企投資,實質是吸引其背后的龐大資金。但是擴張如果不加選擇不分行業,就會壓縮地方企業的生存空間,對央企的管控也提出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