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集團掌控國際市場話語權的啟示
【水泥人網】一場利比亞風波,折射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艱難坎坷;一組中國中材集團公司的數字,又映射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精彩輝煌。中國企業面對紛紜復雜的國際大市場,如何實現“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的戰略發展目標,中材集團做出了成功的范例。
中材集團從2002年起步,實施“走出去”戰略,以旗下三家國家級水泥設計院為核心資產,按產業鏈模式整合旗下建設公司、安裝公司、裝備制造公司、國際貿易公司的優質資產,組建了參與國際水泥工程建設市場競爭的中材國際股份公司。中材集團從2004年進入國際市場,歷經7載,以企業制度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為“雙輪驅動”,從國際市場份額為零做到世界第一,實現了中國企業“走出去”與國際壟斷巨頭同臺競技并最終確立掌控地位的戰略目標。其標志有二-----從執行歐洲標準,到在海外市場推廣以中材集團“SINOMA”品牌為標志的中國標準,創造了建設工期最短、建設質量高、節能環保效果好的“中國奇跡”,SINOMA出現在哪里,國際巨頭就從哪里淡出,牢牢掌握了市場話語權;中材集團在國際市場的總承包價格從不到國際巨頭70%,到略高于國際巨頭出價,而且有些業主為了獲得SINOMA的合作,寧愿鎖定人民幣與美元的匯率,牢牢掌握了合同定價權。7年來,中材集團完全利用海外業主的資金,完成了“走出去”到掌控國際市場的全過程,不僅沒有消耗企業資金,而且帶動了國產大型裝備的成套出口,實現了企業利潤和企業價值的百倍增長。7年來,中材集團不僅在亞、非、中東地區快速發展,而且在國際巨頭把持的歐美傳統市場站住了腳,并在全球范圍繼續呈擴張之勢。
2009年2月11日,胡錦濤主席在訪問沙特期間,親臨中材集團承建的利雅得水泥公司,看望中沙兩國員工。胡主席臨別時高興地為中材集團題詞“深化務實合作,造福兩國人民”。回顧中材集團從“走出去”到“站得穩”的全過程,他們最深切的體會就是只有堅持“深化務實合作,造福兩國人民”,“走出去”才有目標和動力,才能在與國際巨頭的競爭中,知己知彼,揚長避短,爭得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掌控權。
黨和國家提出的"走出去"戰略,是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潮流的客觀需要,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國家戰略之一。中材集團作為中央企業肩負起了這付歷史重任。通過“走出去”,在全球市場推廣“中國服務”的模式,擴展“中國營銷”的份額,樹立“中國創造”的品牌,為國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開拓了更加廣闊的空間。中材集團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是如何承擔起中央企業這一重要的歷史使命的?從今年8月起,記者先后采訪了中材集團董事長譚仲明、黨委書記于世良,中材國際董事長王偉,中材國際沙特分公司經理費向野,沙特RCC、YCC項目部,阿聯酋ABMC、UCC項目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