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高新區天泰路112號,是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辦公地。
6月27日下午2點半,已經有數撥客人等待在會客室,他們在等的是同一個人——西南水泥有限公司的總裁趙靜澗,而他們目的大致相同——與趙靜澗洽談聯合重組事宜。
兩年前,中國建材祭出了聯合重組的大旗,殺入了西南水泥市場,通過旗下的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在該地區進行大規模的收購。
《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獲悉,2011年底才成立的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在一年半的時間內在西南地區已經聯合重組了上百家水泥企業,去年就把73家水泥企業收入囊中。
目前,西南水泥有限公司已經掌控了四川省近一半的水泥產能,占整個西南地區水泥產能的三分之一強。
水泥過剩 利潤不如養豬
西南地區水泥產能過剩已成為了不爭的事實,“以2012年熟料消費計算,西南地區產能富裕度達35%”,中國水泥協會的一位人士在最近召開的行業會議上稱,川渝地區過剩超過37%。
截至2012年底,我國水泥產能已突破30億噸,可能已達33億噸,全國人均水泥產能近2.3噸,遠遠超過了國際人均1噸的紅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南區域人均產能已經趕超全國平均水平,重慶、貴州人均已達到2.76噸和2.58噸。
“在西南地區最起碼有25%的水泥企業處于虧損狀態。”趙靜澗表示。
記者獲得的一份西南地區水泥行業的調研報告中的數據亦印證了趙靜澗的說法。西南地區水泥行業的調研報告稱,西南區域產能的過剩造成了區域內前三季度水泥行業競爭白熱化,貴陽周邊水泥價格曾低于200元/噸,大昆明區域、大重慶區域長期徘徊在200元/噸左右,企業大幅度虧損。尤其是重慶,名列全國虧損之冠,企業虧損面達46%。
2009年,以飼料、農產品加工起家的東方希望,宣布進軍水泥行業,并在重慶市豐都縣建成了5條5000噸的水泥生產線,成為目前重慶市單體最大的工廠。而如今的境況亦不容樂觀。
東方希望重慶水泥有限公司總經理唐禮此前曾向 《經濟日報》表示,做水泥他覺得很苦。同等的資金要素投入,產出的利潤還不如養豬。
“從數據上可以看出,西南地區水泥產能已經全面過剩。”中國水泥協會副秘書長、數字水泥網前CEO劉作毅在今年2月份在成都召開的一次行業會議上稱,根據季節分布的走勢,旺季的11月、12月開工率也達不到100%,旺季也要限產。由于2009年~2011年連續三年產能高位釋放,供需關系失衡,導致2011 年~2013年供需已經失衡。同樣推測,2013年~2015年產能也是過剩的,即便旺季也會過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