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晚,在安徽蕪湖弋江區魯港鎮的一家酒店里,陸陸續續聚集了28位從全國各地趕來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前海螺員工。
這次“聚會”的召集人是海螺水泥(600585.SH)旗下某子公司的原財務主任張棟(化名)。近年為了“身份”問題,張棟和安徽海螺創業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創”)打了幾年官司,花了近20萬元,但一無所獲。
像張棟這樣的前海螺員工還有100多人,他們與海螺水泥的大股東海螺集團的爭執聚焦在是否是海創股東的身份上。海創成立時還為間接股東的他們,在2008年7月海螺集團發了一個內部規定后,持股出現爭議。而另一方面,海螺集團管理團隊在海創的持股比例持續提高。
海螺集團是安徽省的標志性企業之一,旗下有兩家上市公司,海螺水泥和海螺型材[-0.46% 資金 研報](000619.SZ)。海螺集團的控股股東是安徽省投資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省國投”),第二大股東是集團關聯企業——海創。
響應政府改制后的海螺集團搭上了資本的高速列車。迅速擴張進程中,伴隨著一系列的關聯交易、資本運作,蘊含海螺集團管理層的獨特財技。現如今,透過錯綜復雜的持股關系,海創已實際持海螺水泥23.71%的股份,成為其間接第一大股東。而省國投只持股18.74%,為第二大股東。
不過,海創董事長郭景彬接受經濟觀察報采訪時對上述海螺前員工的行為表示不解,“你(指上述海螺前員工)要么通過當初制定的協議去辦理,要么就是通過法律程序。”
誰的海創?
和郭景彬事先約好后,8月12日上午8點,海創大樓門前,加上從蕪湖和周邊城市趕來的前海螺員工,為“身份”討說法的隊伍增至56人。
直到上午9點,郭景彬并未如約出現。張棟撥通了郭景彬的電話,被告知出差去了上海。五樓會議室的氣氛開始緊張,有人開始拍桌子。
半小時后,他們等來了蕪湖弋江區公安局的警察。弋江公安分局局長許紅斌表示,在海螺集團的辦公室,已經安排好了談判的領導。但張棟和大伙拒絕了,“我們是海創的股東,和海螺集團沒有半點關系。”時間回到2002年。
十一年前,海螺水泥回歸A股上市。同時海螺集團響應安徽省國資委的號召改制,由國有獨資公司改制為安徽省國投和海創共同出資的國有控股公司,注冊資本8億元,其中安徽省國投出資40800萬元,占51%,海創出資39200萬元,占49%。2004年2月,改制完成。
資料顯示,海創是經安徽省經濟貿易委員會批復,由海螺集團工會持股 31.017%、寧國水泥廠工會26.295%、白馬山水泥廠工會21.599%、海螺型材工會8.062%以及郭文叁(3.206%)、李順安、朱德金、郭景彬、余彪、王俊、紀勤應和朱忠平等8名自然人出資,于2002年11月5日設立。注冊資金為38052.86萬元。
為此,海創召開了一個“見證大會”,從海螺集團選拔了159個職工代表出席。兩位出席過大會的代表稱,為了規避當時公司法關于股東數不能超過200人的規定,利用工會將大部分的職工放到工會里。讓領導作為8個自然人,是考慮讓他們承擔公司經營的責任,“當時都有錄像的。”
改制時,海螺集團對7758名國有全民職工解除勞動關系,給予一次性經濟補償1.7億元,以及6036名在崗員工1996年度以前的工資基金結余數共計人民幣2.1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