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一個午后,天空時雨時晴,一會兒烏云密布,一會兒金光耀眼。江山虎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徐忠輝抬頭望向窗外,窗戶正對著公司的水泥廠。“水泥行業的形勢,就似這多變的天,瘋狂過后陷入低迷,可下一輪機遇或許正在此次危機中醞釀。”
江山,曾被譽為“中國水泥之鄉”,當前水泥產量占到全省1/10。在水泥行業整體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江山水泥的現狀如何?江山水泥企業如何突破?近日,記者走進當地水泥企業,試圖還原產能過剩大背景下,江山水泥的真實面貌。
寒意來襲
下午5時,離下班時間尚有一個小時,徐中孝和工友們卻已早早收工,坐在地上有一搭沒一搭的閑聊。他們是江山虎集團有限公司何家山水泥廠區的搬運工,負責為運水泥的貨車裝貨。
“今天貨車來得少,到這個點就剩那邊一輛車。”徐中孝手指身后一輛正在裝水泥的黃色大貨車說。在他們身后,停著不下20輛大貨車,但均不見司機蹤影。“這會沒人要水泥,他們當然不裝貨啦。今年活兒一般,最近稍微多了點,但也不像前年,多的時候貨車都排到廠區三四百米外的加油站那兒,我和工友們兩班倒,一天24小時能裝五六千噸水泥呢。”他瞇縫著雙眼憶往昔。
跟徐中孝一樣,正等著水泥裝車的黃色大貨車司機周文,也隱約感受到了“寒意”。“我常年給龍泉市一個水泥經銷商運送水泥。今年6月底龍慶高速通車后,水泥銷量明顯少了。之前我每天都要跑一趟江山,有一次等了兩天才輪到裝車,現在隔幾天來一趟,裝車基本不用等。”
“8月到年底,是行業內的傳統旺季,加上七八月為避讓用電高峰,工廠前后停產了17天,如今需求量在恢復,生產也要跟上。”徐忠輝告訴記者。該公司水泥年產能達500萬噸,在省內水泥企業中排行老四。
走進位于賀村鎮的江山市協力水泥有限公司內,一派忙碌場景。這是一家年產水泥65萬噸的粉磨企業。對于當前的忙碌,董事長姜正松的解釋難掩一絲悲觀。“自去年3月份到現在,連續18個月,公司產能都只發揮到60%。可這80多號人,都是跟了我二十幾年的兄弟,年齡最大的都70多歲了,不生產怎么辦?”
早在1958年,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就在江山成立了一家國營水泥廠,引進了兩條當時最先進的羅馬尼亞濕法回轉窯,從此開啟江山水泥時代。一度,僅此一地19家水泥企業比肩,江山還因此頭戴“中國水泥之鄉”桂冠。
經過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鄉鎮水泥企業的繁榮以及九十年代鄉鎮水泥企業的兼并重組,到2000年后,我省在全國率先開始落后產能淘汰、水泥企業轉型升級,到2007年實現落后產能淘汰后的新一輪快速增長。如今,江山僅剩下3家水泥企業,經南方水泥收編的江山水泥、紅火水泥,以及江山虎、協力,行業集中度較高。
“今年上半年442.4萬噸,同比增長19.4%。上半年的增長較快,主要是去年上半年基數較低。”江山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毛光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