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觀察車外樹和草的顏色,就能知道快到水泥廠了。”驅車前往京山縣雁門口鎮的新生水泥廠時,同行的荊門市經信委總工程師彭勇笑道。
路邊灰塵漸厚,一旁的樹和草灰白一片。抬頭一看,新生水泥廠到了。
“以前老遠就能看見廠區大煙囪冒出滾滾濃煙,還有刺鼻的味道,一路不敢開車窗。”彭勇說,關了立窯后,廠區濃煙不見了。
今年,該廠兩條立窯熟料生產線和兩套粉磨機組列入淘汰目錄,產能共54萬噸,占今年全省水泥產能淘汰總量的40%。
眼下,關停的兩條立窯生產線正在拆除中。
關停立窯,行業自救
新生水泥廠副廠長周炳全說,前些年,該廠日子比較好過。但近兩年,產能過剩壓得水泥生產企業喘不過氣來,淘汰落后產能成為行業自救的首選。
“立窯能耗高、污染大。”周炳全直言,淘汰落后產能是件雙贏的事情。
他給記者算了筆賬:日產2000噸的旋窯生產線,每噸能耗700千瓦時至800千瓦時,而立窯生產線每噸能耗950千瓦時至1000千瓦時。同樣一噸水泥,立窯生產線比旋窯生產線成本要高30元至40元,銷售越來越吃力。
污染問題也不容回避。“看著周邊的環境,工人們也是灰頭土臉的,心里也很糾結。但是,廠里300號人要吃飯,在國家沒有強制措施前,只能撐一天是一天。”
2003年,新生水泥廠為減少粉塵排放,投入100多萬元,請來南京水泥技術研究所的專家對立窯收塵技術改造升級。然而,由于立窯生產線自身的特點,改造后的收塵效果依然達不到國家標準。
“煙囪冒了14年的煙,心里一直堵著。”周炳全說,立窯關停的那天,心里順暢不少。
在600噸旋窯生產操作間里,工人李師傅一邊享受著空調帶來的涼爽,一邊目不轉睛地盯著儀表上跳躍的數據。“立窯操作間都是人工加料,人在窯口能感覺到熱浪。”他從淘汰的立窯生產線轉崗過來,旋窯全自動的操作流程讓他感覺“工作是種享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