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會昌山水泥廠為解污染矛盾,給受到影響的村民簽訂補償協議,每戶每年補償1300元錢,并以每年100噸水泥補償當地村委會。此外為治污染企業本身投入700萬元,但還是難以解決其多年的污染問題。
會昌縣工信局表示,會昌山水泥廠為立窯生產線,必然淘汰。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誰污染,誰治理”的要求,企業有治理的義務,但面臨淘汰的企業已經無法治理好污染問題。
兩個煙囪“吐”著白霧
9月8日,記者來到贛州市會昌縣小密村,當地村民指著兩個正在吐著煙霧的大煙囪說:“這是水泥廠的大煙囪,灰塵就是從這里噴出來的?!?/P>
緊挨著水泥廠的旁邊,便是一排居民房,屬小密村委會。雖然已是上午,但除了幾間店開門營業,其他房子基本上大門緊閉,街上灰塵四起。街上時有步行或騎車經過的人,他們紛紛捂鼻而行。
一位村民這樣描述受污染的程度:街上的居民常年不敢開窗。
進入水泥廠,廠內機器轟鳴,灰塵彌漫。記者注意到,水泥廠內的道路上,有著厚厚一層粉塵,鞋子剛走幾步便很快被一層白灰覆蓋。
上演“最后的瘋狂”
贛州會昌山水泥廠在2003年以前屬于會昌縣政府,后來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將水泥廠整體經營性資產賣給了福建人邱天山,變賣后更名為贛州會昌山水泥有限公司。
縣政府在變賣水泥廠后,考慮到水泥廠污染嚴重,由縣經貿委發文,批復水泥廠技改立項,包括“在各場塵點安裝高效除塵設備,改造原有的除塵設備”等改造項目。盡管水泥廠在環保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污染問題一直困擾著當地村民。
據當地老百姓稱,水泥廠目前正“拼命”生產,上演“最后的瘋狂”。
對此,會昌縣工信局辦公室主任曹克平說:“水泥廠面臨淘汰是遲早的事情,最多還能生產一兩年。”之所以沒有立即關停,是因為按照目前水泥廠的現狀,還沒有達到國家淘汰的要求,而且水泥廠的生產許可證有效期是在2014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