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隅集團(原名北京建材集團總公司)成立于1992年,經過20多年的發展,已經從一個單一生產傳統建材產品的生產性企業,發展成為包括水泥及預拌混凝土、新型建筑材料、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與投資經營四大板塊、主業與境內外上市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產業集團。2012年,金隅成為中國企業經濟效益100強企業,集團資產近千億元。
金隅集團的前身是1955年4月份成立的北京市建筑材料工業局,1989年轉制后,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成功實現了“產業轉型、結構轉優、形象轉變”。金隅的發展史是北京國企現代化進程的縮影,也是北京新國企轉型發展的典范和標桿。
金隅可以說經歷了國企轉型發展的全過程,從政府到企業、從一業獨大到四業并舉、從粗放發展到集約創新,面臨復雜多變的市場大潮。金隅董事長蔣衛平告訴記者,公司這些年來的發展,可以用兩個字概括,那就是“轉變”,通過不斷轉變適應環境、開拓市場、優化管理,走出一條特色發展道路。
水泥產業由灰轉綠
水泥是金隅的基礎產業,一度是企業的重要支柱,為北京的城市建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國家和北京市各大重點建設工程都有金隅水泥的身影。但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水泥行業作為資源依賴型行業,面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面對原先傳統的優勢產業日益夕陽化,金隅通過“加減并用、技術創新、結構優化、循環發展”,加快綠色發展步伐,在傳統產業中打造出朝陽板塊來。
在水泥擴大產能方面,依托金隅股份的資金平臺優勢,采取一系列兼并收購,已經形成京津冀晉吉豫“大十字”戰略布局,金隅入圍國家重點支持的12家產業集團企業并成為京津冀領軍企業。2010年,斥資5.07億元人民幣收購拉法基瑞安水泥旗下拉法基中國海外控股所持有的3家水泥及混凝土公司股權,令同行刮目相看。截至目前,水泥產能已從發展之初的400萬噸增加至5000萬噸,在北京水泥市場占據40%以上的份額。在總體規模擴張的同時,金隅也加快產能調整的步伐,為響應北京清潔空氣計劃,金隅加大在京水泥企業的產能調整壓減和轉型發展力度,提前實現全市水泥產能壓減目標,保留的水泥廠將全部“變身”為環境凈化器。
水泥行業目前總體來看產能過剩,但高品質水泥仍然存在結構性短缺,技術創新是提升水泥附加值、降低綜合成本的重要基礎。金隅下屬的水泥企業全部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產工藝及現代節能環保水泥生產技術生產高標號低堿水泥,通過優化產品結構,并以高質量水泥產品及在區域的產能優勢,成為首都機場T3航站樓、京滬高速鐵路、北京地鐵、南水北調等眾多大型重點工程的水泥供應商。為了實現綠色發展,“十一五”期間,金隅集團累計投入超過21億元,用于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工業企業煙塵、粉塵、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等主要環保指標,在同行業中始終名列前茅。目前,金隅年均消納粉煤灰、脫硫石膏、廢陶瓷、礦山廢石等各類廢棄物近千萬噸,占北京市廢物綜合利用總量近20%。所屬水泥企業已建成和正在建設的余熱發電裝機總量117兆瓦,全部建成投產后預計可實現年供電近10 億千瓦時,節約標準煤3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近90萬噸。其中僅目前已建成運行的項目每年即可累計發電約3.5億千瓦時,節約電費近2億元,成為節能降耗的大戶,也降低了生產成本。
在水泥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充分發揮水泥窯爐優勢處理城市廢棄物,是金隅又一個重要探索和創新。金隅董事長蔣衛平說,“工業廢棄物和垃圾燃燒后的飛灰容易產生二次污染,而高溫燃燒是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只有水泥窯爐和鋼鐵高爐能達到處置所需的1700度高溫,但鋼鐵冶煉對純度要求高,水泥窯爐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在加工水泥過程中,可以加入一定比例的這些廢棄物而不影響水泥熟料質量”,北京市避免垃圾圍城,未來要逐步改變填埋的處理方式,更多采取焚燒的方式處理垃圾。為此,金隅建成并成功運營我國第一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無害化處置工業廢棄物示范線,利用水泥窯爐的高溫燃燒工業廢棄物,不但實現了水泥生產過程中部分原燃材料的有效替代,而且有效解決了傳統處置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問題(有機物有害成分的焚毀率達到99.99%以上)。金隅自主研發建成我國第一條依托水泥窯資源化處置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污泥示范線,年處置能力占北京市生活污泥總量的四分之一,自主建設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垃圾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置項目,可滿足北京全市的處置需求。這些項目的建設和運行,不僅實現了金隅自身經濟效益與資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培育了新的經濟增長點和開創了發展循環經濟的新途徑,也為城市發展、環境安全和社會和諧做出了積極貢獻。
金隅在水泥產業領域,通過技術創新,一方面增強市場競爭力,也為城市環境保護發揮重要作用,在壓產能的同時,還能實現高增長,可謂一舉兩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步實現。正如張工副市長調研金隅時所說,“金隅集團主要領導以大局為重,對市委市政府關于環境保護特別是大氣治理的戰略意圖領會得很深、把握得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