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所以強調產能不足,就是為上市找借口,希望上市拿到錢來建新廠,而將老廠進行商業地產開發,一舉兩得,但這些又不能讓外面知道。” ]
近日有知情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報料,正在申請IPO的安徽省鳳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鳳形耐磨”)向監管部門和公眾撒下了一個彌天大謊:其招股書披露的擬募集資金建設的項目實則為新廠建設,而不是如其所稱的產能擴建,其老廠區也將拆除,目前所占土地將用于商業地產開發。
《第一財經日報》通過實地調查發現,真實情況與報料人士的描述基本相符,鳳形耐磨在IPO預披露材料中對募投項目的真實情況進行了隱瞞,同時,其產能情況也有重大隱瞞。也就是說,鳳形耐磨在諸多關鍵事項上進行了虛假陳述。
隱瞞“拆舊建新”
招股書(申報稿)顯示,鳳形耐磨是一家從事耐磨材料研發、生產、銷售和技術服務的高新技術企業,主要生產“鳳形”牌高鉻合金鑄球(高鉻球)、高鉻合金鑄段(高鉻段)、低鉻合金鑄球(低鉻球)、低鉻合金鑄球段(低鉻鍛)、多元合金鑄球(中鉻球)、多元合金鑄球段(中鉻段)及襯板、錘頭等不同系列耐磨產品,屬于新型研磨介質。擬發行不超過2200萬股,登陸深交所[微博],保薦機構為華林證券。
“實際上就是拆了老廠建新廠,根本不是擴建。”
據報料人士透露,他近日在進行市場調研時發現,擬IPO的鳳形耐磨并未在預披露材料中披露老廠區即將整體拆除進行商業地產開發這一至關重要的信息,招股書中所稱的募投項目建成后產能擴大近一倍的描述因此根本無法成立。
根據上述信息,《第一財經日報》近日趕赴鳳形耐磨所在地安徽省寧國市。通過連日實地調查發現,鳳形耐磨目前的生產基地已經被納入政府的拆遷計劃。
鳳形耐磨位于安徽省寧國市西郊鳳形村,距市中心1.5公里。從地形上看,鳳形耐磨可謂依山傍水,與鳳形山、西津河相連,是當地難得的“風水寶地”。記者從當地了解到,公司所在轄區已被列入城市規劃區,所有土地基本全部征收,鳳形耐磨所有廠區也在征收之列。
多位當地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鳳形耐磨整體搬遷的事在當地已經盡人皆知,其現有廠區的土地將在拆除廠房后用于商業地產開發,開發主體仍將是鳳形耐磨的控股股東陳宗明。
根據招股書,截至2013年底鳳形耐磨擁有建筑面積72225.12平方米的房產,均在寧國市西津辦事處鳳形山村;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公司共擁有面積合計為569314.20平方米的國有土地使用權,其中在寧國市西津辦事處鳳形山村擁有231921.55平方米。
當地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當地政府將為鳳形耐磨現在的老生產基地搬遷提供資金補助,同時在搬遷完成后,將把現有廠區土地交由陳宗明一方進行商業地產開發,并且提供資金返還。目前,寧國市的房價均價在5000元/平方米左右,較高的達8000元/平方米左右,從鳳形耐磨現在廠區的位置來看,當地知情人士估計,這些土地進行商業地產開發后的獲利估計上億元。但今后的開發和收益是否會歸屬鳳形耐磨不能確定。
對于正計劃進行IPO的鳳形耐磨來說,最重要的不是這些土地未來的開發受益歸屬問題,而是它將主體廠區將要拆遷的事實進行了隱瞞,同時將擬募投項目描述為擴產,即募投項目完成后其產能不是“1+1=2”(現有老廠產能+募投項目產能),而實際上只是后面的“1”,只有募投項目——這個項目是建新廠,而非擴建。
當地多位知情人士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根據寧國市和鳳形耐磨的計劃,鳳形耐磨將現有的生產、辦公設施及輔助設施遷至寧國市經濟技術開發區河瀝園區內建設,形成年產耐磨鑄件15萬噸的生產能力,其中一期年產耐磨鑄件5萬噸。這項工作自2011年就作為寧國市的重大項目而展開。
寧國市發改委網站的“寧國市2012年市級領導聯系重大項目一覽表”顯示,“鳳形公司整體搬遷”項目的“項目法人或業主”為“安徽鳳形耐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建設規模及內容”為“將現有的生產、辦公設施及輔助設施遷至新址建設,年產耐磨鑄件15萬噸,一期年產耐磨鑄件10萬噸,二期年產耐磨鑄件5萬噸”。
據當地知情人士描述,寧國市領導多次到鳳形耐磨現場辦公督促搬遷擴能工作。為了加快搬遷,寧國市政府已支付部分搬遷費用。但由于上市不斷推遲的原因,公司整體搬遷已遠遠落后于計劃。
鳳形耐磨的招股書并未將老基地土地將要全部被征收的情況進行披露。
在招股說明書中,鳳形耐磨提到,擬募集資金25389.2萬元用于“年產5萬噸研磨介質(球、段)生產建設項目”和“技術中心建設項目”,項目投產后鳳形耐磨的球段產能將由現在的8.5萬噸/年提高到13.5萬噸/年左右。這樣的描述很清楚地表明公司擬募投項目屬于擴產,再加上目前以老基地為主的產能,從而實現將產能提到13.5萬噸/年左右的目標。但現實情況完全不是這樣,一旦老生產基地被征收,鳳形耐磨的產能實際只是募投項目的5萬噸/年左右,與13.5萬噸相去甚遠。
記者在現場看到,位于寧國河瀝園區的鳳形耐磨新廠區已經基本建設完成,但尚未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