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過臺北的人,可能都會驚訝于那里的干凈程度,街道上沒有垃圾,甚至連垃圾桶也沒有,可以看出,臺灣人在處理垃圾的問題,幾乎到了苛刻的地步。
臺北自1996年起推行了“垃圾不落地”政策,取消了原先固定放置在小區門口的垃圾桶,改為垃圾車定時定點收垃圾,強制要求市民將垃圾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標準分類,并要接受檢查,不可回收垃圾須用專用垃圾袋,垃圾處理費隨不可回收垃圾袋征收,袋子用得越多,收費越高。
垃圾在回收上如此,在處理上也絕不手軟。臺灣2000年起便不再批建垃圾掩埋場,因為水泥窯協同處置可以充分實現資源的全回收,是目前解決生活垃圾最徹底、最安全、最有效的辦法。
而臺泥作為臺灣最大的垃圾處理者之一,無論對于工業垃圾還是生活垃圾,均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且擁有非常成熟的技術。
近些年,臺泥不斷的將廢棄物協同處置的成功經驗推廣到大陸地區,并致力于與更多的地方政府聯動,共同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
共建生態貴州
2014 年8月4日,臺泥(安順)水泥有限公司與貴州省安順市平壩縣人民政府就水泥窯協同生活垃圾處理項目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此舉不僅是臺泥進一步落實“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理念的又一次實踐,也將成為平壩縣乃至安順市發展循環經濟的一個亮點,引領生態貴州建設邁向一個新的階段。
2013年初,國務院《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及近期行動計劃》提出力爭到2015年完成水泥窯協同資源化處理廢棄物生產線的比例達到10%,明確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等廢棄物。今年5月,國家發改委等8部(委)共同下發了《關于促進生產過程協同資源化處理城市及產業廢棄物工作的意見》,大力推進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建設。
此次臺泥安順項目的啟動正是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并且得到了貴州省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據悉,本次簽約的項目總投資金額為0.8億元,擬利用臺泥(安順)現有的兩條日產4500噸水泥回轉窯高溫對安順市固體廢棄物及垃圾回收處理,預計垃圾日處理量可達200噸,可有效實現變廢為寶,將垃圾等雜物轉化為水泥原料,同時又可減少因垃圾排放對社會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從而實現企業與政府的雙贏。
很多省份在推行垃圾分類上已努力多年但現狀依舊混亂,對此,安順臺泥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項目針對“生活垃圾不分類清運”的收集模式,以及垃圾中含水份高、熱值低的特性采用CKK技術,并結合生活垃圾焚燒氣化爐與水泥窯協同運行,將廢渣及廢水全部于水泥制程中消化掉。
水泥窯因具有燃燒溫度高、旋窯內的物料滯停留時間長、旋窯內高溫氣體湍流強烈、可使廢棄物完全燃燒、使有機物破壞徹底,且煅燒熟料是在堿性環境下進行,有毒、有害廢棄物中的氟、硫、氯可被窯內堿性物質完全中和,能真正達成垃圾處理無害化,處理過程無廢渣、廢水的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