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產值達4.5億元、利潤1500萬的坪塘南方水泥,如今進退兩難。
作為長沙市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兩型社會”的前沿陣地,岳麓區坪塘街道曾規劃2015年前要基本完成老工業退出或轉型,更為此,在2009年時長沙市政府一次性將坪塘原有的7家水泥廠關停了6家。而碩果僅存的坪塘南方水泥廠,如今也面臨著同樣的命運。
但《華夏時報》記者調查發現,對于企業來說,退出坪塘異地重建并沒有那么簡單。坪塘南方水泥不僅要面臨新址難覓的難題,而且更重要的是,高達10億的重建資金來自何處?
企業進退兩難
生不逢時,或許是坪塘南方水泥的最佳寫照。
據坪塘南方水泥總經理戴國清介紹,這家原稱長沙坪塘水泥廠的企業,2008年1月12日被中國建材收歸麾下,成為南方在湘16家水泥企業之一。廠內兩條各 2500噸產能的新型干法旋窯生產線,分別在2007年和2009年投產,去年坪塘南方水泥完成產值4.5億元,利潤1500萬元,是岳麓區產值最大的工業企業。
不過,在中國建材收購坪塘水泥的前一個月,2007年12月14日,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而這成為了日后坪塘南方水泥被迫搬遷的主要原因。
2008年1月,長沙市決定在河西的大片區域建設“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先導區,范圍包括了長沙的高新區、岳麓區、望城縣和寧鄉縣。同年6月 10日,長沙大河西先導區管委會掛牌成立,作為市政府的派駐機構,被授予市級行政、經濟管理權限,負責先導區內1200平方公里范圍內的區域統籌、政策制定、規劃管理、協調服務等職責。
原隸屬于望城縣的坪塘,被列為先導區的核心區域,并在2008年劃歸市內五區中的岳麓區管轄。
“工業強鎮”坪塘發展由此轉向。公開數據顯示,此前該鎮企業每年向湘江排放廢水128萬噸,其中84%的廢水未經處理直排,影響湘江長沙段和地下水質。每年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硫8875噸,氮氧化物696噸,粉塵2005噸,水泥行業煙塵廢氣污染一直是公眾投訴的焦點,污染糾紛時有發生。
處在長沙河西最南端和湘江上游的坪塘,此前的發展定位顯然與“兩型社會”不再兼容。2008年底,長沙市決定對坪塘實施老工業基地退出政策,21家水泥化工企業需要退出或轉移遷出。2009年,坪塘13家企業退出,包括全鎮7家水泥廠中的6家。2010年,又有8家污染企業被關停。如今,坪塘南方水泥成為坪塘水泥行業唯一的幸存者。
“坪塘南方水泥當時得以保留,因為它不屬于落后產能淘汰之列。它所采用的新型干法旋窯工藝和余熱發電裝置,是比較先進的,脫硝工藝等環保措施也基本滿足要求。”長沙市岳麓區環保局負責人如此解釋。
坪塘南方水泥雖然躲過一劫,但接下來的生存卻面臨不小的壓力。該公司綜合管理部部長唐青山向本報記者介紹,公司雖然是岳麓區的第一大工業企業,但今年水泥行業產能嚴重過剩,全行業預計僅有20%的企業能實現盈利。坪塘南方水泥今年上半年虧損達800萬元。
而在今年6月本報記者隨“三湘環保世紀行”在長沙采訪調研時,長沙市還曾特別提請湖南省關注坪塘南方水泥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