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人網】17家水泥企業在爆破聲中轟然倒塌,廣東光伏產業基地拔地而起。后來者三水有沒有機會?
“客戶拿著錢在公司門口排隊等著,不過我們沒貨了。”新產品的供不應求,讓陳剛難以掩飾內心的喜悅——這印證了他對光伏產業美好前景的判斷。
陳剛,廣東愛康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他的企業位于廣東佛山三水工業園區內新興的光伏產業基地。三年前,三水經歷了被稱為“產業革命第一爆”的水泥廠爆破拆除工程。如今,“打造廣東光伏產業基地”的口號已經在三水叫響。
三水為什么要騰籠換鳥?在太陽能光伏產業遍地開花的今天,后來者三水有沒有機會?
這對陳剛來說,似乎并不是什么問題。他一直相信自己的投資眼光。他上一次對行業發展前景作出準確判斷,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
產業革命第一爆
20年前,陳剛大學畢業,畢業論文的內容是設計一家鋁型材廠。他覺得鋁型材行業的投資機會很大。“后來,我就從事這個行業,鋁型材的技術、管理,我都很精通。
到現在,陳剛仍有另一個身份——佛山澳美鋁業有限公司總經理。
而就在陳剛從事鋁型材行業不久,三水區提出建立飲料、鋼板材、建材、電池、摩托車和織染七大工業基地。鋁型材行業獲得了很大的政策扶植力度,加上市場需求的推動,陳剛第一次見到了客戶到公司門口來排隊提貨的壯觀景象。
陳剛回憶說,那時候鋁型材非常賺錢,這個行業的很多老板每天都是上午睡覺,下午上班,晚上打麻將。
然而,經過多年的發展,鋁型材作為佛山的傳統產業,其優勢正在逐漸消失。市場規模并不是很大,隨著近年來原料、人工、物流等成本的快速上漲,競爭的激烈,已經使得鋁型材這個行業出現微利化的趨勢。“在國際市場,現存的鋁型材企業不是太多,除了幾家有核心技術的大企業外,沒有幾家企業活得很好。基本上國外企業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陳剛說,目前三水鋁型材業在國內市場的份額已有所下降。
意識到鋁型材競爭力下降的陳剛,急于尋找新的投資機會。恰巧,三水區政府也在轉變經濟發展模式的過程中尋找新的突破口。
一直以來,在民間說法中,“三水”并不單單是指西江、北江、綏江,還指水稻、水泥、魔水(健力寶)。后兩者起步于上世紀80年代。 據三水區經貿局局長黎達賢介紹,三水區水泥產業上世紀90年代進入鼎盛時期,曾占三水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當時三水共有水泥企業17家,總設計生產能力430萬噸。
不過,由于生產工藝落后,這17家水泥生產企業全部采用傳統的立窯生產工藝,能耗高,污染嚴重,對大南山、大坑山這兩個珠三角生態保護區構成嚴重威脅。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三水區政府決定對水泥企業一次性全部關閉。
三水工業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曉明清楚地記得,2007年9月25日,三水大塘的北江邊,2萬發雷管、800公斤炸藥爆破的一陣轟隆隆巨響之后,一團濃厚的黃色煙塵騰地而起,三家水泥廠廠房被夷為平地。
這是被稱為三水“產業革命第一爆”的首批小立窯水泥廠爆破拆除工程的序幕,也是三水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保型生態城市所跨出的一大步。
近年來,廣東省一直在倡導騰籠換鳥,但就三水而言,抽掉了水泥業這個原有工業經濟支柱,出路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