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共努力,迎來“大同藍”
大同市委、市政府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現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化和法治化,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形成了“大同藍”的組織保障。
大同市著力構建黨政同責、一崗雙責、權責一致、齊抓共管的工作機制。建立了環境保護工作協同治污、聯合執法、應急聯動三大機制,提高區域聯控實效。對各區(縣)污染防治工作的監測、監管、評估制定統一規則。針對重點企業和行業進行重點監控。
目前,全市所有區(縣)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網基本形成,擺脫以往“單打獨斗”的模式,尋求全市各主體的聯防聯控。環保、公安、商務、財政、交通5部門聯合推進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工作,近兩年共淘汰黃標車及老舊車30182輛。大同市環保與氣象部門聯合建立重污染天氣會商機制,運用氣象預報與重污染天氣預警雙平臺,開展重污染天氣會商,并依據會商結果進行空氣質量潛勢分析,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
去年,大同市雖然沒有啟動重污染天氣預警,但是卻在山西省調度令指導下,根據市氣象、環保空氣質量會商情況,開展全市不利氣象條件應對工作。在不利氣象條件下,大同市先后出動環境執法人員500余人(次),全部下沉至街道社區和污染點源,實行夜查、突查、日查、巡查、督查“五查”措施,共檢查企業 300家(次),下達行政處罰 699萬元,其中按日計罰290萬元。
“大同藍”也是大同社會各界和廣大群眾共同守護的綠色成果。大同市鼓勵公眾積極參與監督污染問題,通過媒體曝光、定期通報、暢通舉報渠道等方式提高公眾環保參與度。
大同市還建立區域環境監管機制。注重信息的公開化,確保公開的信息準確、統一,并建立統一的監管標準,包括相關執法的規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形成一致的執法標準和尺度。大氣污染防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定期公布燃煤鍋爐處罰名單、通報秸稈火點情況、環境違法企業整治處罰情況等,接受社會監督。
大同市出臺環境污染有獎舉報辦法,設立500萬元的污染舉報獎勵,實現“12345”政府熱線、“12369”環保熱線和“12369”環保微信“三平臺”無縫對接,每年受理調處環境信訪2000余件,件件有落實,案件辦結率和回訪率均達到100%。
在不懈的努力下,大同告別了“煤都黑”,迎來了“大同藍”,連續幾年在山西省地級市空氣質量排名中名列前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