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國工業經濟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折點已經到來。在這一時期,應駕馭新常態,以更大的勇氣和精力推進制造業提質增效升級
產業分化和空間分異日趨明顯
其一,原材料行業增長將進入平臺期。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將進入平臺期。這也就意味著,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工業增速持續放緩,標志著以往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已基本走到盡頭。
以水泥為例,“十二五”期間,我國單位GDP的水泥消費量(消費系數)已經降低了一半以上,水泥需求不斷萎縮,產量增速不斷下降。水泥需求在2015年呈現24年來首次大幅負增長后保持低位徘徊,2016年水泥產量為24.03億噸,同比增長僅2.5%。
鋼鐵行業也存在類似情況,2014年我國粗鋼表觀消費量在經歷了多年上升之后,出現了30年來的首次下跌。粗鋼產量也在同年達到8.2億噸的頂峰后,在2016年下降到8.08億噸,且隨著“去產能”任務的深入推進有進一步下降的趨勢。
其二,裝備制造業將迎來快速發展的新時期。裝備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進步和產業發展水平。近幾年來,盡管工業經濟整體下行壓力加大,但裝備制造業卻保持了不錯的發展勢頭。自2015年8月份開始,我國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由3.7%逐步攀升到2016年6月份的8.6%,成為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最大亮點。預計,隨著《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未來一個時期裝備制造業仍將保持快速增長勢頭。
其三,空間分異趨勢將更加明顯。目前,我國正處于“十三五”謀篇布局的關鍵時期。從各地出臺的戰略規劃看,一些先發地區為突破傳統路徑依賴,塑造增長新動力,紛紛做出前瞻部署,提出了一些新理念、新思路。
例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紛紛提出打造“四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未來產業和高精尖產業,安徽、四川、陜西、貴州等也在加緊培育發展平板顯示、智能終端、集成電路、大數據等高成長性產業。
從各地的實際行動看,沿海發達地區深刻感受到了要素成本和資源環境條件的深刻變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增強。例如,東莞市推行“機器換人”計劃,以自動化和智能化裝備提升傳統優勢產業生產水平,推動技術紅利替代人口紅利;杭州市提出“畝產倍增”計劃,倒逼企業和園區節約集約利用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