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市場化手段去產能
孔祥忠表示,2017年面對產能嚴重過剩以及區域市場集中度偏低的現狀,水泥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是探索以市場化手段去產能,同時繼續通過錯峰生產、停窯限產來增加企業效益。
作為水泥行業“十三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通過去產能緩解產能嚴重過剩是水泥行業實現產能利用率達80%這一目標的最有效途徑。“類比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的效果,如果‘文件’得以全面貫徹落實,水泥行業實施去產能,將進一步提升水泥行業效益。此外,在去產能過程中,還將促進市場整合、企業重組等,這對于水泥市場未來整體運行將產生積極影響。”孔祥忠說。
有關專家認為,水泥行業去產能與上一輪淘汰落后產能是兩個概念。政府可以通過產業政策強制淘汰落后產能,并給予補償。但這一輪去產能需要多方面因素促成,其中包括價格競爭淘汰、強制性法規淘汰以及市場化經濟補償等。對此,孔祥忠表示,強制性的法規淘汰能否實現,要看政府的執法力度。
“對于市場化的經濟補償,‘文件’已經給出了設立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用于獎補退出的過剩產能政策,今年各地要認真貫徹,這樣去產能才能落到實處。”孔祥忠介紹,中國水泥協會為此提出組建省區級水泥投資管理公司的創新試點方案,“以水泥投資管理公司為載體,承接產業結構調整專項資金的運作,以省區為單位分別落實‘十三五’去產能總量任務,并在投資管理公司平臺上進行市場整合,優化產能布局和提高區域市場集中度。”孔祥忠說。
區域市場集中度待提高
此外,水泥行業在“十三五”期間的第二個目標是銷售利潤率達到8%。“只有銷售利潤率達到8%,才能與80%的產能利用率相匹配。除了2011年水泥行業銷售利潤率達到11%以上,這幾年都處于較低水平。上升空間需要全行業努力挖掘。”孔祥忠說。
目前,區域市場集中度偏低是阻礙水泥行業發展的障礙之一。“由于水泥不適合長距離陸路運輸,除了熟料能夠通過長途水運之外,一般水泥廠銷售半徑主要在200公里以內的區域市場。因此,全國的產業集中度高低,并不能夠代表區域銷售市場的好壞,區域市場集中度高低才能真正反映水泥企業經濟效益。”孔祥忠說,目前市場上仍存在一部分低價傾銷的企業,“國內還沒有實現在一個省區內,兩家大企業市場集中度能達到70%以上,可見水泥行業區域市場集中度亟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