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貨”,在近些年的中國,集中體現在房地產市場。
令人覺得難過的是,同屬于固定資產投資類別的房產和廠房,設備等,他們的命運千差萬別——房產居高不下,一路高歌猛進;而實體經濟相關的廠房,設備,原料和急需改進的技術投入卻顯得那么的凋敝。都不值錢,都不如地皮值錢。新三板公司賣一套房扭虧為盈的新聞真的讓人毛骨悚然,可是眾人只是唏噓,苦笑房價太高。
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個可悲的勵志創業故事。
一個深圳商人,10年前,以80萬元的總價賣掉了一套自己在南山的大房子,還掉銀行貸款后,手拿著剩下的60萬元去創業。經過這幾年努力,白手起家的公司終于開始走上了正軌。辛苦打拼到去年,終于賺到了400多萬元純利潤。元旦前,他用這些錢做首付,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
但房地產經濟有個最大的惡果,就是利潤由寡頭分享,其他人很慘。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房地產已經占領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
2016年中國GDP突破70萬億,其中全國賣地收入是3.7萬億。在房價構成中,地價約占30%,也就是說房地產創造了11.1萬億GDP,再加上中介,裝修,家電家具,估計30%的GDP直接由房價而來。另外,3.7萬億的賣地收入,又拉動了鐵公雞,杠桿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賬算下來,房地產投資在GDP的占比超過45%。
實業是一切行業之母。但現在,實體滯漲,樓市狂歡。該怎么辦呢?
中國經濟下一步何去何從?
中國經濟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了,現在走的每一步都會對未來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
上一次類似情況是1998年。98年國企大下崗之前,當時有兩個可能,一是繼續印鈔維持那些沒有競爭力的國企,二是不再輸血,國企員工下崗。朱總理沒有選擇印鈔,是真正的調結構,但得罪了太多太多的人。朱總理的改革是真刀真槍,觸動靈魂的。國企幾千萬人真就下崗了,北海和海南的房地產泡沫真的就破了,精簡機構真的就減下來了,真的入世了,匯率真的改了,價格雙軌制真的取消了。幾刀下去,刀刀見紅。朱總理的改革雖然讓很多人利益受損,但是中國經濟一下子就起來了。
1993年,朱總理讓海南房地產,一夜崩盤,得罪了多少權貴,他心里承擔了多少壓力。這個民族之所以有希望,就是還有幾個這樣的人。
回顧這起案件,秦小明在《刺死辱母背后的中國:泡沫的狂歡與實體的凋敝》中指出——
“我們不需要更高的泡沫,不需要更繁榮的金融,我們也不需要二十萬一平米的房子。
我們需要的是,中國的錢,可以真正地流到那些可以用它們來創造價值的地方去,流到那些能讓我們的人民多一點尊嚴少一點無奈的地方去,流到那些可以消除貧困和丑陋人性的地方去。”
最后,筆者想說的是,沒有實體經濟的國家是外強中干的,是虛胖,不是strong。
“MadeInChina”還得繼續,中國的實業才是中國經濟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