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之后,仍處在悲傷中的臺泥國際(01136)用一張漂亮的2016年財報,告慰前任董事長辜成允的在天之靈。
根據財報顯示,截至2016年12月31日止,臺泥國際總營收114.13億港元,同比增長4.6%;股東應占溢利1.94億港元,擬派發末期股息每股0.01港元。與之相較,臺泥國際2016年同期虧損2.49億港元。
在這份財報發出的12天之前,臺泥與辜家15日為月前意外身故的臺泥前董事長辜成允舉行《不是葉落,是花開》懷念音樂會。
1月21日,辜成允在臺北市晶華酒店從樓梯上摔下重傷,后于1月23日凌晨離世。目前,臺泥董事長職務已暫時交由辜成允妹婿、臺泥董事張安平代理。
作為臺灣工商世家“鹿港辜家”第二代的標志人物,辜成允是已故的海峽交流基金會原董事長辜振甫次子,1991年出任臺泥總經理,2003年從父親手中接過臺泥的掌門印后,以“鷹式管理”挽風雨飄搖中的臺泥于既傾,并于次年大舉進軍大陸市場。
其間歷經家族分家、員工出走、大膽西進等挑戰,將外界不甚看好的傳統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一手將臺泥拉拔到大陸水泥市場排名第六的地位,寫下“少主中興”的佳話。臺泥總市值從2005年的不到600億元新臺幣,到2016年一舉沖破1290億元,締造傳奇。
對于大陸市場,辜成允更青睞有加,其過去10多年每個月都會來大陸2-3次,每個月均有10天時間在大陸。
辜成允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念茲在茲的“儒商精神”及“環保是責任,不是成本”的觀念。這兩大重要觀念導引臺泥從環保污染大戶,轉為今天的環保先進大戶,利用生產廢棄物走向循環經濟,躋身成為兩岸水泥環保業的標竿。
多年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辜成允坦言,臺泥在大陸于2016年達到1億噸產能的目標沒有改變,“同時希望利用水泥廠的優勢,將垃圾協同處理方面的經驗推廣到大陸”。
在進入大陸市場三年后,2008年臺泥產能達到2000萬噸,2010年產能達到5000萬噸,并于2012年突破6000萬噸的規模,2016年達1.06億噸,并與中國建材(5.08, -0.01, -0.20%)、中材集團、華潤、海螺等位列中國水泥六強。
財報同時顯示,2016年臺泥銷量為5330萬公噸,同比增長11.2%;水泥平均售價較年初上升約39%;毛利及毛利率分別為23.9億元及20.9%,分別同比增長42.7%和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