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廠之初,劉昔平從事架水管、挖圓庫基礎,上山打石頭等繁重的體力勞動,干活特賣力,加上有股聰明勁。公司領導安排第一批人員出去學習水泥工藝、實際操作磨機和配球,他就是其中的一員。他十分珍惜這次學習的機會,為盡快掌握粉磨工藝,他把所有的休息時間用于學習。學習歸來后,公司安排他看磨帶班,他初試牛刀,裝磨、配球后試車較理想,一次性試車運行成功。從此他就與磨機結下了不解之緣,并一發不可收拾。
2008年10月份,劉昔平調成品車間任大班長,主抓磨機臺時產量。為掌握有效數據,提高臺產,夏天頂高溫酷暑,他打開磨門,鉆進鉆出量尺寸、看倉位,由于磨內溫度高、不透氣,每次衣服濕的可以擰出水來。冬天冒寒風鉆進磨內,在磨內熱的汗濕衣服,出來后凍的發抖,經常感冒,但他毫無怨言。經過多次調整級配,增高撥風管,磨機產量由15噸提高到了17噸。
2010年1月,劉昔平擔任沙洋秦江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成品車間任主任,他以身示范從改善工作環境入手,想方設法穩質高產,以提高職工的工資、獎金。在他的帶領下磨機臺產從先前的46噸,一下子提到了50噸,節約電費20多萬元。
2012年,沙洋秦江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擬將成品Φ3×11m磨機換成Φ3.8×13m節能型磨機。為了能如期完成磨機安裝任務,劉昔平身先士卒,吃住在車間,困了就在邊上打會兒盹。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他們三個月的努力,提前把磨機安裝完畢。經過幾個月的鋼球級配調整試驗,磨機產量達到了120噸。年節約電費50多萬元。
劉昔平正是抱著把勤奮和智慧全部奉獻給企業的信念,用心去實踐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真諦,在公司樹起了一面學習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