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十屆省委工作報告
在成都成華大道,有一家公司,90%以上的主營收入來自于海外市場,并成功躋身國際知名水泥工程建設集成服務商行列。生存與發展,這家公司走了一條怎樣的路?成都建筑材料工業設計院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成都建材院)總經理吳宏總結:我們走了一條狠抓“一帶一路”機遇之路。
這條路,讓這家公司通過國際競標方式先后承接了阿聯酋、越南、沙特阿拉伯、伊朗、也門、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格魯吉亞和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世界知名水泥企業的投資項目,在中東、中亞、東南亞、南美、非洲、前獨聯體國家和地區建成了數十個國際水泥工程總承包項目。
新空間
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建材行業迎來“第二春”
成都成華大道,一棟高12層的建筑樓里,吳宏正在忙碌。從他的辦公室向窗外看,就是西部最高的建筑錦銹天府塔。工作之余,吳宏偶爾會看向電視塔的頂端,“干我們這行,就是要不斷探索、勇攀高峰。”
2005年,政府工作報告就提出,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成都建材院“走出去”戰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2006年,采用成都建材院核心技術、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世界單線生產能力最大的水泥熟料生產線——阿聯酋聯合水泥公司日產萬噸水泥熟料生產線建成投產,打破了歐洲企業長期對國際大型水泥工程建設市場的壟斷局面,在國際上樹立了中國企業的品牌形象。
國家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沿線大都是發展中國家和中等發達國家,這些國家在進行城市化和工業化時,首先要做的就是基礎建設和房屋建設,無疑為建材行業創造了新商機。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為我國建材行業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這些國家也確實需要我們的技術和裝備,是建材行業發展的一個重大機遇。”吳宏坦言,“一帶一路”成就了建材行業的第二個春天。
他表示,通過國際產能合作,一方面為我國水泥工程技術、裝備及工程系統集成服務提供了更高的舞臺,把建材行業先進的技術、裝備、管理等放大到“一帶一路”更大的市場中,另一方面也促進我國建材行業的供給改革和結構調整,“這是個一箭雙雕的事兒。”
新挑戰
六條水泥線同時開建 最大水泥項目“四川造”
“一帶一路”的相關政策落地后,在取得了一些亮眼的成績的同時伴隨著挑戰。
吳宏向記者講述了一件事兒。2016年,成都建材院簽訂了埃及一個水泥生產線工程總承包項目,這是目前全球唯一在同一建設場地、同時開工建設六條水泥生產線的EPCM項目,在業內備受關注。“一般在同一建設場地、同時開工建設水泥生產線只有1-2條,而這個項目是六條日產六千噸的熟料水泥生產線,是全球水泥工程業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項目。”
吳宏說,這個項目對成都建材院來說,從招標到項目實施,每個環節都充滿著挑戰。
由于該項目是面向國際招標,通過技術評標委員會逐項打分,最后得分最高的前兩名才有資格進入下一輪的競標。在競標的同時,有關的商務條件和要求都會不斷變化。進入到最后一輪投標時,埃及方要求壓縮項目的建設周期,以往單條水泥線的建設就要24個月,而埃及的這個項目卻被要求提前建成,“對成都建材院來說,既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機遇,也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為了在規定時間內完成這個業界矚目的六條水泥線的建設,公司制定了清晰的執行線路圖,對每個環節實施精細化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增加效率,目前該項目的進度已超過50%,預計完全能按合同正常履約。當然,在實戰中,成都建材院也積累了更多“走出去”的經驗。
以往國內企業“走出去”時,工程建設所需的設備材料小到一顆螺絲釘,也需從國內運出,非常耗時。為了節省運輸時間,成都建材院進行了屬地化采購。至于項目用工方面,越是大型的項目,工人的簽證辦理及組織就越發困難。“埃及這個項目,土建工人就有八千,如果全是國內土建工人過去,那簽證恐怕都得等上好長一段時間。”吳宏透露,GOE項目土建完全采用了屬地化大包模式,這樣一來既省下了工人的簽證周期,還為埃及提供了幾千個就業崗位,“這也是我個人的領悟,中國企業走出國門時,不僅要輸出中國的先進技術和裝備,還要履行社會責任,為當地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做貢獻,真正踐行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
享便利
蓉歐快鐵促發展“一帶一路”釋放政策紅利
成都建材院早已具備完整的水泥工程建設系統集成服務能力,可提供設備成套供貨,但在國家提出“一帶一路”的倡議之前,“走出去”的一大困境就是交通運輸問題。蓉歐快鐵的開通給成都建材院帶來了便利。
從成都青白江集裝箱中心站出發、直波蘭羅茲,這條現代貨運新通道經過多次提速,目前單程已縮短至10天,而成本也大大降低。交通的便利無疑為企業“走出去”提供了助推器。
隨著“一帶一路”相關政策和倡議落地,沿線國家逐漸搭建起戰略合作平臺,以成都建材院為代表的企業接下來在“走出去”時還可以得到不少政策支持。人員方面,“走出去”企業可望與沿線國家互免簽證;稅收方面,國家之間簽訂了雙邊稅收協定,避免重復納稅;關稅方面,中國已與東盟的絕大多數產品實現零稅率;而絲路資金金融政策,解決了企業“走出去”暫時面臨的資金短缺問題。
數據顯示,成都建材院自“一帶一路”相關政策落地以來,在逆勢中逐步實現了經濟增長。2016年至今,承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項目的合同額超過120億人民幣。2016年,成都建材院在我國對外承包工程業務新簽合同額百強企業中排名第41,也是同類型企業的最高排名。
對于成都建材院未來的發展,吳宏說,公司把“一帶一路”作為下一步“走出去”的主要方向,結合公司轉型升級發展戰略,積極拓展多元化工程和環保新業務,加快海外投資步伐,尋求更多的發展商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