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刀切“的錯峰停產只能助長劣質產能
這兩年各地都分別實施了所謂錯峰生產,即實施一刀切的明令停產,顯然是去掉了多余的產量,改變了市場的供求關系,確實讓水泥行業跳出了價格拼殺的泥潭,讓企業有了緩沖生存的余地。這種作法增加了運營成本,也增加了收入,故有人戲稱為‘增本增效’。為此,不少人希望將此做法常態化、擴大化。然而,它與“降本增效”毫無共同之處:“降本增效”是來自企業內部挖潛改造,而“增本增效”是來自市場價格的回歸,即從社會總體效益中要回來的;況且這種增效不過是與前兩年殘酷壓價比出來的效益,只能算救命的稻草,且是以提升能耗、增加污染為代價。所以,這種“一刀切”,表面貌似公允,不得罪人,也容易執行。但它無法去掉劣質產能,不能提升水泥整體產能的平均品質,應該盡快修正。
應該承認,在水泥市場處于超飽和狀態時,水泥現存產能的品質并不均等、差異很大:一般品質的產能占大多數,優質產能不多,劣質產能卻不少。“去產能”就該像胖人減肥一樣,要去掉肥肉、贅肉,才能既健康又精神;如果去掉的是肌肉和筋骨,那就麻煩了。水泥去產能也只有去掉劣質產能,才會使行業產能品質整體提升,向著健康方向發展。
這里涉及到產能品質的概念,它與常說的產品質量還不完全是一回事:產能品質是用以衡量生產者所擁有的產能,為自身創造效益的能力,換句話說,是供給側必須考慮的;而產品質量是指它為使用者服務所具備的性能,是與需求側的關系。顯然,產能品質的概念包含了產品質量,因為質量優越也是優質產能的必要內容,但決不是全部內容。如果生產能耗過高,就必將降低它的產能品質。所以,在衡量企業是否值得生產某種產品時,應該更加關注最為影響產能品質的能耗指標,即除了關注產品質量及市場銷售的客觀環境外,還必須重點關注生產中能耗為主的成本高低。無須懷疑的是,在產品質量性能相同時,能耗低的產能就是優質產能,能耗高的產能就一定是劣質產能。
如果將上述停產政策修正為另一種區別停產的模式。先將現有水泥企業產能按能耗高低,分為優質產能、一般產能及劣質產能三類,它們的熟料熱耗水平分別是100kg標煤/t、105kg標煤/t及110kg標煤/t。就可根據企業的能耗高低,規定它的停產時間:讓劣質產能徹底關閉,一般產能每年停4個月,而優質產能不停。
不妨對兩種模式算一筆帳:如果按一刀切地停產,則行業平均熟料熱耗仍維持105kg標煤/t不動,再加上增加設備開停次數,又多用了2kg標煤/t,使全行業熟料熱耗為107kg標煤/t。但如采取區別停產,為計算簡單,假設它們的產能在行業中所占比例分別是25%、50%、25%,平均能耗就降為102kg標煤/t,而因設備開停次數減少,熱耗也少增加1kg標煤/t,全行業平均熱耗就是103kg標煤/t,比原有水平降低2kg標煤/t;與一刀切相比,就相差了4kg標煤/t。僅憑此一個修正,就可降低該產品平均單位耗能,顯著提升優質產能的比例,從而提升了全社會產能的平均品質。這筆帳還告訴我們:“一刀切”地錯峰停產,不僅沒有提高產能品質,還因增加了所有生產線的開停次數,不僅增加了運行成本,而且直接提高了單位產品的能耗,客觀上劣化了產能的平均品質。
只按全國年產10億噸熟料計,經此修正的停產模式,就可少用標準煤400萬噸,平均折合實物煤500萬噸。僅憑此修正模式,無須任何投資,以原煤每噸500元/噸計,全社會每年就會節省25億元人民幣,這還不算減少污染所帶來的效益。如果用這些財力安置劣質產能的企業職工,大家的日子豈不都更好過。
說到底,“一刀切”的停產,只能實現去產量,談不上去產能,它只是暫時改變目前的產需平衡關系,它與原來的限產保價做法,實則出自一種習慣思維,不分好壞,每人三桿子。它只能對社會發展不利,形成行業的變相壟斷、保護落后的結果。
二、“一刀切”錯峰停產不利于環境保護
錯峰生產的政令是始自北方冬季取暖預計霧霾嚴重之前,水泥市場又不景氣,于是,以環境保護為名,下令統一停產。它比限產保價的理由,要光明正大得多。在不少人眼里,似乎從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大課題相比,犧牲些局部利益,沒有任何理由可講,包括停產的任何代價都應承受。
但環保與節能從來是緊密相關的目標,環保必須節能,節能才是環保;人類對環境的污染正是從攝取天然能源開始的。如果為環保所消耗的能量越多,不僅治理的成本越高,所帶來的污染也要增大,成了對環保自身的反治理。因此,任何降低污染的措施,首先應當看其對能耗的影響,包括間接增加的能耗。決不能顧此失彼,挫傷了環保治理效果。
就以限產、停產為例,如果真是從減排出發,任何停產的模式都應考慮節能。如上所述,一刀切地停產,是增加了耗能水平,只要是社會需要的產品,勒令停產雖簡單易行,但它治標不治本,不僅未減少劣質產能,而且恢復生產時將平白增加耗能;反之,區別停產的效果已如前所述,利用提高產能品質的思路,才真正客觀上保護了環境。
如果真從治理污染的大方向出發,對待哪怕污染排放合格的生產企業,只要生產能耗過高,也不能算環保達標;甚至應當規定:凡能耗未達到設計指標的生產線,本身就是環境治理的重點對象,它們理應作為劣質產能迅速淘汰,讓他們還在為減少排放與污染努力,豈不是小巫見大巫。為此,毫不夸大地說,能準確判斷、并去掉劣質產能,正是環境治理必須采取的殺手锏。
三、一刀切錯峰停產只能延緩技術改造的步伐
一刀切的停產模式實際是保護了落后產能,讓他們拍手稱快,相反,卻嚴重束縛了技術先進的企業。它的消極作用是,任何企業都無需關注能耗指標,而還應重視增產擴容。
這種作用不難在現實中找到蹤影:一方面對技術改造持有更多的保守與固執。很多集團將技改的權力高度集中,基層尋求嘗試技改的積極性受到約束。甚至有些基層利用大修進行技改取得了成果,也不敢宣傳,還將更換好的裝備制造商名稱,重新噴漆遮蓋,生怕上級發現;大集團還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習慣,凡本集團能做的項目,管它的節能效果如何,一律不準外包,這種保護落后、讓本企業缺乏競爭壓力的政策,已經造成行業內的高端裝備少有大集團所造。閉關守舊與對外開放,始終是兩種思路、兩種結果。
另一方面,當今仍有個別企業心存僥幸、逆流而動。他們利用各種借口,繼續建設產能品質并不高的新生產線。他們認為唯有只有如此才能增加產量,提高自身在當地同行的話語權。他們的潛臺詞是:雖該項目生不逢時,但按現在‘一刀切’的停產政策,只要增加新產能,就能增加本企業在市場蛋糕中的分配權重。即便虧損,又不是虧我一家,權重越大可能吃虧越小。然而,既然資金富余了,為什么不對現有生產線技改,迅速補齊原存在的短板,提質降耗,提升現有產能的品質呢?這不能不怪罪當今錯峰生產模式的潛在影響。
就像去年某集團通過上兩檔窯、六級預熱器的五千噸生產線,替代了原有的2、3千噸生產線,使產能品質明顯增強,熱耗從110kg標煤/噸熟料以上,直降100kg標煤以內,成了優質產能,取得明顯效益。由此說明,任何技術決不會因市場飽和停止發展,當前的預分解技術也不會是熟料煅燒的“頂峰”。所以,對優質產能的創新生產線禁建與停產,并不明智,相反,應網開一面,通過區別停產的模式堅決淘汰落后產能,這才是誕生更強實力企業的希望,更是增強國力的必經之路,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宗旨!
四、落實區別停產模式的難點
上述錯峰停產的三大不利已經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但更多人的疑問是,如何識別與區分劣質產能。誰會簡單承認自己是劣質產能,甚至還會假冒優質產能在嗚冤叫屈。因此,識別劣質產能,區分出僵尸企業,就成為繞不開的課題。只有制訂出過硬的杠杠,而且令其心服口服,才可能實施區別停產的政策;這里僅提出幾點建議,組織對產能品質的評審。這雖比‘一刀切’要繁復一些,但也不是復雜得難以進行,而且更有價值:
1、對現有礦山資源及開采方案評審。
認真檢查現有的礦山資源與開采現狀:凡是沒有資源,且無法落實,就應盡快關停并轉;凡有資源而未認真勘察、無法計劃開采時,應禁止這種爛采亂伐,令其限期落實詳勘與開采計劃,否則應收回礦山開采權。
2、對以質量與能耗為核心指標的評審。
承認質量與能耗是產能品質的重要標志。如果某企業只會靠降價競爭市場,說明它的產品質量并無優勢;而熟料單位熱耗超過110kg標煤/t、電耗超過60kWh/t的窯,哪怕是萬噸線,也是劣質產能;水泥單位本部電耗超過30kWh/t,不管是什么粉磨系統,即便是Ф4.8的磨,也應遭淘汰。而且隨著技術進步,該標準還應提高。
在確認企業申報的能耗實際水平時,不要輕易相信企業提供的資料,完全可以按如下可行的簡易方法評價:
⑴ 直接觀測中控顯示畫面的主要工藝參數,如果一級出口廢氣溫度超過320℃,二次風溫低于1100℃,熟料出篦冷機溫度高于150℃,系統漏風嚴重等現象,就可以判定該窯系統熱耗不可能低于110kg標煤/t熟料。在確認相關測點合理、儀表準確的條件下,通過觀察一組運行參數,完全能印證該系統的實際能耗水準。
⑵ 檢查系統喂料量、物料成分及半成品質量等的穩定程度,波動越大,能耗越高、質量越差,就越趨向于劣質產能。
⑶ 如果對上述觀測結果有較大爭議,還可采用單獨存放稱重過的煤量與對應生產的熟料總量,磅秤稱重,并檢測原煤熱值,便可得知真正的熱耗。這種方法比不實測下煤量與熟料量的熱工標定,可信得多,也簡單得多。
⑷ 檢查企業科學考核機制的有效性,看能否調動與督促全體員工的節能積極性。沒有這樣的內功,靠編造數據過日子,是經不起核實的。
當今優質產能的熟料熱耗指標已達到100kg標準煤/t熟料,甚至在95kg標準煤/t熟料以內,熟料電耗則已在50kWh/t左右;而水泥本部的電耗已達到25kWh/t,甚至是向20kWh/t進軍。用此優質產能的標準,與上述劣質產能相比,更可以理解去劣質產能的迫切性。
當今不少企業集團早就開展了以能耗為中心的對標管理,如果這里沒有水分,不僅比較出企業實力大小,而且也能確認企業產能的優劣。
3、開展企業中高性價比裝備占有率的評審。
凡有志于降低能耗的企業,都會采用節能的高性能裝備,并以準確的計量予以證明。現今世界還少有僵化得一成不變、歷經二、三十年都停滯不前的裝備,所以,凡不關心節能裝備進步,不能主動開展技改的企業,高性能裝備的占有率必將逐年下降,其產能只能淪為劣質產能。在非劣質產能的企業中,優質產能、既實力強的企業,一定是用能耗最低的裝備、可靠的在線計量儀表,追求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4、開展對環保指標及對安全生產的的綜合評審。
這兩類評審已經在企業中進行過,無須在此贅述。
通過這些并不困難的評審,就能很快區分出基本建設所形成的落后產能,不一定非要等它成了僵尸再作處理。
總之,水泥行業的去產能,真可謂任重,因為有計劃的去產能工作并未開始,卻讓人們滿足于錯峰統一停產,顯然不容樂觀。但此道并不遠,只要認識錯峰生產的局限性,勇于克服弊端,并確定判斷落后產能的方法,就能落實區別停產的模式,迎接提升優質產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