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出的這12萬家散亂污企業耐人尋味。3個月前,環保部發起為期一年的大氣污染強化督查時,就明確要將沒有任何手續、沒有任何治理設施,而且達標無望的散亂污企業作為督查的重點,并讓各地上報了散亂污企業的名單和數量。
田為勇回憶說,3個月前,拿到京津冀地區28個城市匯總的散亂污名單時,環保部曾做了一個摸底,發現名單多有不實:沒有污染的超市、服裝店被列了進來,隱蔽在鄉村、山溝里的散亂污集群卻被大量地遺漏。特別是環保部還調取了一些地區的用電情況,發現有的地區的用電負荷遠遠超過了生活用電的合理范圍,這說明肯定有大量的企業在進行生產活動。
根據用電量以及衛星熱點網格的偵查,再加上人工排查,過去3個月,環保部督查組在京津冀地區發現了大量的散亂污集群,有的是延綿幾公里的木材加工集群,有的是污染遮天蔽日的小水泥加工集群,12萬家散亂污企業浮出水面。
田為勇今天還通報說,3個月來,環保部強化督查組共檢查3.2萬家企業,有兩萬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問題企業占比64%。
田為勇今天還給出了另一個數據,看似與此次強化督查無關,但卻與強化督查發現的問題形成鮮明的對比:2015年新環保法實施以來,長三角地區根據新環保法賦予的按日連續處罰、查封扣押、移送行政拘留等新處罰手段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處罰的案件,每個城市平均有133件,而在京津冀地區,每個城市平均只有33件。
田為勇說,值得注意的是,為什么京津冀環境質量與人民群眾的需求有較大的差距,但這一地區對環境違法行為處罰的力度、案件數卻遠遠低于其他地區?這一地區并不是沒有環境違法行為,強化督查的企業65%都有環境問題就是證明。
本周一,環保部公開約談了山東淄博等4個城市的市長,田為勇說,約談是因為這4個城市的治霾步伐慢于京津冀地區的其他城市。對已經掌握的散亂污企業,環保部會緊盯不放,10月前不能改造達標的,一律取締關停,屆時,不僅處理企業,也要處理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