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10月13日~10月26日,他們作為第14輪第11督查組成員,參加了環境保護部組織的京津冀地區強化督查行動,因準備充足,發現問題數量多、質量高,從全國遴選出的28支精悍隊伍中脫穎而出,連續兩周獲得京津翼強化督查“每周一星”稱號。
干勁足:每天“戰斗”16小時不松懈
環境保護部自今年3月起開啟了為期1年的京津冀強化督查行動,從全國各地共抽調5600多名環境監察人員,增派至強化督查組,負責現場檢查及環境監測工作。南京市環境監察總隊結合日常工作和環境監察大練兵表現情況,選派了業務能力強、工作作風扎實的這8名同志組成督查組,由組長李東輝指揮。
“身為一名環保人,無論在哪兒,我們都不能松懈。大家要把責任刻到心上,深入細致地排查影響當地居民健康的環境問題,做到查實情、說實話、辦實事,準確反饋督查結果。要把此次督查作為環境執法大練兵的實戰基地,在實踐中鍛煉、提升自己。”在總隊相關負責人的加油鼓勵下,南京一行8人前往山西省太原市開展異地駐點督查。
抵達太原市以后,督查組立即進入“戰斗”狀態,與前一批參加督查的同事會面交接,熟悉督查工作模式及方法,學習督查經驗。
在執法稽查四科科長李紅衛的執法日記中這樣寫到:“凡是工作,務必要做計劃;凡是計劃,務必要量化;凡是量化,務必按時完成。”
8位組員根據年齡、專業分成4組。組長李東輝解釋說,“散亂污”小企業的特點是規模小、愛扎堆、普遍環境意識較差,每天兩人一組出門,可以最大化地提高檢查效率。
各小組廢寢忘食,每天工作16小時以上,每天督查點位不少于30個。他們常常是天還沒亮就出門,白天在現場督查,夜間則開展抽查,凌晨制定次日督查計劃。
正是源于這樣的干勁,他們在短短兩周時間內,督查點位達1028個,發現的問題數量占28個督查組總數的1/4,連續兩周獲得“每周一星”榮譽稱號,督查得分高達4348分,遠超第二名。
應變勤:因地制宜調方案
凡事預則立,8人督查組事先調取了太原市主要污染源名單,經過充分討論,最終確定了針對“散亂污”、VOCs治理、工地揚塵管控、工業企業違法行為等多套督查方案。
到達太原后,督查組又密切關注環境保護部最新動態,堅持因地制宜,將反饋的最新指示與當地客觀情況相結合,及時調整督查重點,并在每日督查工作結束后,細化第二天督查計劃,堅持督查既能在面上鋪開,也能在點上突破,確保督查實效。
督查期間,太原市啟動了重污染天氣應急響應,督查組立即改變策略,針對太原市減排清單內的污染源連夜展開突擊檢查,對未按應急預案實施停產限產的企業給予重拳打擊。
督查組配備了兩輛執法車,并隨身攜帶快速測定設備,使得督查更加靈活、迅速。有一次,督查組路過一家“檢查名單”外的水泥廠時,隱約覺得不對勁。盡管相關報告顯示,這家水泥廠已經廢棄,但職業“嗅覺”讓他們決定進去查一查。果然,這家企業一直在隱蔽生產。
“督查是一面鏡子,督別人也是督自己,回來更要好好干。”自動監控科副科長李海民說。
記者看到,在李東輝等8名督查員使用的奧維地圖截圖上,密密麻麻地標記出了他們督查的點位地點。
地圖上標記太多,疊在一起都看不清了,他們就換一個顏色標記;又多了,就再換個標記樣式。這些數不清的五顏六色的標記,構成了南京環保人在太原的“簽到表”。
創新強:“黑科技”各顯神通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此次南京環境監察總隊能夠獲得殊榮,也少不了借助各類科技裝備。
針對太原部分區縣地域廣闊、點位分散的特點,督查組使用無人機事先對督查區域進行空中偵察,隨后將污染源點位的基本情況推送至地面,再集中力量突擊檢查環境問題密集的區域。不僅如此,督查組還將無人機用于工地揚塵、堆場苫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