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積極布局
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副會長陳國慶表示,目前我國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置能力提升有很大空間。而水泥窯具有高溫煅燒和強堿性氣氛等獨特先天優勢,利用水泥窯協同處置各類廢棄物,能有效抑制處置過程中二噁英等二次污染物的產生,處置徹底,實現固廢全量化處理和綜合利用,減少資源能源消耗,節約土地,投資和運行費用相對較低,因而協同處置的社會認可度越來越高。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已建成水泥窯協同處置線約80條,占水泥生產線比例的5%左右,其中生活垃圾處置線43條、年處置能力約500萬噸;污泥處置線24條、年處置能力約195萬噸;具有水泥窯協同處置危廢資質的企業30家,核準年處置能力約152萬噸。目前,在建和擬建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產線還有90多條。
中國證券報記者獲悉,目前,以華新、金隅、海螺、中材國際、華潤等為代表的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或領先水平,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較為完整的技術體系。
近年來,金隅承擔了兩項水泥窯協同處置領域的973項目以及10余項國家863和“十二五”支撐項目,參與和主持了多項水泥窯協同處置廢物的國家標準,獲得了多項專利技術和獎項,形成了較完備的技術體系。金隅集團總經理曾勁表示,“十三五”期間,金隅將繼續以水泥窯協同處置為基礎,逐步提高廢物處置能力和環境服務能力,將完成50余個水泥企業的轉型升級工作。
華新水泥副總裁彭清宇透露,目前,華新水泥正在建設的武漢市長山口項目(處置2000噸/日)將成為全球處置規模最大的水泥窯協同處置生活垃圾生態預處置示范工廠。
除上述企業外,葛洲壩、拉法基、紅獅、臺泥等水泥企業也陸續開展了水泥窯協同處置工作,有力帶動了行業協同處置產業的發展壯大。
面臨三大制約因素
盡管水泥窯協同處置事業近年來發展態勢良好,但還存在不少制約因素。陳國慶表示,目前政策支持的力度還存有不足。相對于垃圾焚燒發電有明確清晰的優惠支持政策,水泥窯協同處置的支持政策尚顯籠統,各地支持程度不一,沒有專項、統一的政策尺度可依。
相關數據顯示,近20年來,中央財政和地方政府給垃圾發電行業惠以“高精先”的補貼確實很不少。以2013年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全國垃圾發電共處置原生垃圾4000萬噸,獲中央和地方補貼共約68億元;同年水泥窯協同處置原生垃圾180萬噸,僅獲地方補貼1億元,中央補貼為零。
陳國慶表示,除此之外,水泥窯協同處置技術裝備研發有待進一步提升,推廣力度也有待加強。他透露,目前,已投產運行和在建、擬建的協同處置生產線占水泥行業生產線總比還較低,尚不足10%。而《建材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水泥窯協同處置廢棄物生產線占比要達到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