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無法預期到,獅頭股份(600539.SH)這一家歷史悠久的水泥企業,2016年年底將其水泥業務剝離之后,會遇到如此多的波瀾。
時至今日,這家A股公司的全稱仍然是太原獅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水泥”一詞的保留,更多是因為后續的轉型業務仍未見眉目。
而其剝離的水泥業務,在過去一年,似乎迎來了一個較好的行業復蘇。
截至4月20日,復牌13個交易日,獅頭股份收獲有5個跌停,市值跌至17.9億元。
停牌前,2017年12月26日,獅頭股份市值38.64億元,已經跌去54%。
3月27日,獅頭股份宣布終止了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暨關聯交易。該方案為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天驕股份(目前已在新三板終止掛牌)100%股權,推動公司實現主營業務的轉型發展。
對于獅頭股份的故事,似乎其三個階段的實際控制人、收購企業,以及上市公司高管,都有各自維度的考量。
商譽減值風波
故事一波三折。
2016年3月3日,經山西省國資委同意,獅頭集團公開征集受讓方,4月,獅頭集團引入了新股東陳海昌控股的蘇州海融天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融天”)以及山西省國資委控股的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
2016年7月15日,獅頭股份控股子公司獅頭中聯水泥因建設工程合同糾紛,銀行賬戶被凍結,對獅頭股份整體正常生產經營造成重大影響,獅頭股份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又一次戴上“ST”帽子。這似乎是處罰轉型的一個關鍵節點。
在新股東的主導下,2016年11月,獅頭股份以1.162億元現金對價收購了傅軍敏、錢建斌、王建均三人合計持有的浙江龍凈水業有限公司(簡稱“龍凈水業”)70%的股權,并徹底剝離了水泥業務。
尚未滿兩年,龍凈水業已經被打回原形。
日前,龍凈水業公告指出,針對龍凈水業商譽減值約為7000萬元且不能確認減值損失對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就在不久前,獅頭股份尚且發布2017年度業績預盈公告,表示2017年度經營業績較上年度實現扭虧為盈,龍凈水業經營正常,且持續盈利。
反轉來得如此之快,導致獅頭股份就成了“雷股”。
“在第一次業績預告的時候我們也做了一部分商譽減值的計提,但是因為會計基數比較小,公司利潤稍微變化一點對商譽的影響就很大,當時也考慮了這方面的因素。”4月20日,獅頭股份證券部人士告訴記者,“業績的波動其實也是正常的,收購時我們也做了一個對賭協議,會有相應補償。現在我們已經做了相應的應對和安排,還不能絕對的說今年凈水業務就一定會回升,但是我們一季度也已經做了措施了, 不過一季度本身也是一個淡季,而且現在報表也還沒有出來,還不確定具體情況。”
或許這一變化早有征兆。
不到一年后,陳海昌與吳旭控制的公司協信遠創簽署了《股權轉讓協議》,將海融天100%股權以5.05億元轉讓給協信遠創。隨后吳旭方面又通過二級市場繼續增持,成為獅頭股份第一大股東,獅頭股份再度易主。
“更換大股東后,獅頭股份新的實控人比原來大股東也更有實力和資源,目前協信方面也在著手牽線,扶持龍凈水業的經營。”一位接近獅頭股份的人士告訴記者。
另一個信號是,獅頭股份也一直都并不受機構關注。
去年四季度數據顯示,僅有三只基金持有獅頭股份,持股總數僅1.29萬股,占流通股比例0.01%。而截至目前,還沒有券商發表過獅頭股份的公司研報。
“當時陳海昌入主的時候,收購龍凈水業之前其實也調研了一些其他的潛在收購標的,但由于當時時間因素的制約,最終選擇了整體來說還不錯的龍凈水業。當時來看龍凈水業的業務確實具有一定發展前景。”前述接近獅頭股份的人士表示。
錯失風口?
彼時大背景是,2015年水泥行業出現了經濟效益嚴重下滑局面,水泥需求總量也出現了25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剝離水泥業務的這個決定并不反常,但這個故事最大的看點仍然是,2017年,水泥行業出現了大幅回暖,這令關注獅頭股份的投資人唏噓不已。
記者統計,已經公布2017年度業績的14家水泥行業上市公司中,僅有福建水泥(600802.SH)的凈利潤出現虧損,其他13家公司全部盈利。海螺水泥(600585.SH)、天山股份(000877.SZ)、、亞泰集團(600881.SH)等業績亮眼。
如今來看,選擇在2016年底剝離水泥業務的獅頭股份,似乎恰恰錯過了水泥起飛的前夜。不過多方業內人士對此判斷迥異。
4月20日,獅頭股份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錯過水泥行情倒也沒有覺得可惜。雖然水泥行業整體在2017年有所回升,但是山西地區的水泥行業還是比較特殊,由于山西的水泥產能過剩十分嚴重,應該是在全國數一數二的,因此行業并沒有太大變化。其實周邊地區的水泥價格都比山西要高,山西又尤其以太原的情況最為嚴重,水泥價格最低。”
不過,該人士也指出,“并不是2017年山西的水泥行情不好,肯定是比往年的情況要好,但是從水泥價格來說相比全國并不算明顯的提升。”
記者梳理發現,除獅頭股份外,目前水泥行業的上市公司中沒有山西省的公司。
“山西水泥行業的格局確實比較混亂,沒有比較大的龍頭企業,而現在全國水泥整體行情向好主要也是因為全國其他省份的前三大、前五大的龍頭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就能達到60%至70%了。”4月20日,招商證券分析師鄭曉剛告訴記者。
4月20日,太原某水泥公司人士告訴記者,“山西的水泥產業的確集中度低,沒有龍頭企業形成話語權,所以中小公司的掌控力也較差,也造成山西地區產能利用率低、低價傾銷,以及惡性競爭等亂象,也使得市場秩序不是很好,整體效益較差。”
鄭曉剛指出,除了山西,還有寧夏、遼寧的局面也較為類似,雖然價格還可以,也跟著全國的趨勢在走,但是盈利不行,目前的格局也達不到復蘇的條件。
事實上,已經有券商開始標榜水泥行業整體的“黃金時代”。
“水泥業務長遠來看不是一個好的發展方向,因為山西存在地域性的問題,水泥也長期產能過剩嚴重。從全國來說行業確實有復蘇,但對我們來說確實也存在制約。”該人士告訴記者。
另一方面,有機構人士也指出了行業潛在的風險。
“今年以來各地都在控風險,尤其是有些省份全部叫停PPP,可能會在需求上產生影響。”鄭曉剛認為。
被資本看上的“殼”
而在資本端,獅頭股份短期內連續變更了兩次大股東,其中不乏知名資本玩家。
在前次陳海昌入主之時,陳海昌就打算將其關聯資產注入獅頭股份,來實現借殼上市。
在隨后的重組預案中,獅頭股份擬將原有水泥相關業務、資產、負債轉讓給原控股股東獅頭股份;同時以現金支付的形式,購買山西潞安納克碳一化工100%股權。
由于重組預案中擬購買資產的股東與股權受讓方是關聯方,購買資產營業收入也超過了獅頭股份同指標的100%等因素,已經觸及借殼新規的紅線。
彼時,獅頭股份方面指出重組前后上市公司都無實際控制人,控制權未發生變更,不構成借殼。不過,由于2016年借殼新規征求意見稿的發布,監管趨嚴,重組最終破產。
入主后,吳旭也迅速開始推進“協信系”借殼上市的進程。
2017年12月,獅頭股份即宣布籌劃重大事項,今年2月26日,獅頭股份重大資產重組標的資產確定為“協信系”旗下的重慶天驕愛生活服務股份有限公司。
但3月27日,獅頭股份又一次終止重組。
原因則是由于今年3月12日海融天持有的獅頭股份部分股份被司法凍結,凍結是因原海融天實際控制人陳海昌控制期間與王東簽署的合同產生糾紛。由于訴訟發生時間與獅頭股份這次重大資產重組的關鍵階段重合,所以產生了一定的不確定性。
事實上,謀求“協信系”上市是吳旭一直以來的心愿,而此次終止重組或不會影響其后續進一步計劃。
4月20日,記者多次通過電話以及短信聯系吳旭,但尚未得到回應。
“這兩年頻繁更換大股東確實對公司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股東層面還是經營層面都出現了一些變動,但是無論如何更換,出發點還是希望做大做強上市公司。”獅頭股份證券部人士表示。
但是,目前來看終止重組已經給獅頭股份的股價帶來了重大影響。
4月2日復牌至今,獅頭股份7次登上龍虎榜,均為凈賣出,7次累計凈賣出了約1.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