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7天,落戶朝天!”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際,記者走進位于四川省朝天經濟開發區大巴口工業園內的廣元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探訪一個水泥巨頭的社會擔當。
565天投產,創造“海螺速度”
83天談判,簽署總投資16億元的協議,創造震后廣元市一次性引進談判期最短、投資額最高的工業項目;39天緊鑼密鼓的籌劃,廣元海螺水泥項目即正式開工,創造全市從簽約到審批效率最快的工業項目;565天日以繼夜的奮戰,項目一期工程竣工投產,二期工程主體建設開工……
一組組刷新歷史的數據,見證了廣元市引進工業項目從開工到投產建設周期最短的“海螺速度”。“海螺速度”究竟是如何創造的?廣元海螺副總經理侯亞說,是朝天區“保姆式”服務、該區干部和海螺員工的默契配合與不懈努力,創造了奇跡。
時任朝天區工業集中區管委會主任的王成明介紹,為加快海螺水泥項目建設進度,確保實現早投產、早見效,朝天區從加強組織領導入手,組建起一支強有力的領導班子,始終堅持項目行政審批上的部門承辦制、建設現場服務上的跟蹤服務制、事務協調上的聯席會議制等三項制度,通過開辟“綠色通道”、專人全程跟蹤服務、針對問題及時召開聯席會議等方式,確保了項目建設的快速推進。
“工地兩側都是比較高的山體,地震在上面造成了很多滑坡地帶,因為余震頻繁發生,施工的時候隨時都面臨危險。”作為總部派往廣元朝天區的第一批援建者、現廣元海螺設備保全處處長劉小兵,至今難忘基建時的奮斗時光,在簡陋的板房里一住就是兩年,但從沒聽誰叫過一聲苦,都想著趕緊把生產線建好,盡快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價廉質優的原材料。
同是“老海螺人”的帥朝龍,在工地從事吊車作業,曾經一天最多卸載過1000多噸鋼筋。“我操作的是一臺25噸的拉桿式吊車,20多輛四橋長卡鋼筋,卸載完了兩只手臂都麻木了。”
艱苦卓絕的努力,換來的是項目推進的加速度。“當時,從外地運進來的水泥高達600元每噸,我們的生產線投產后,水泥出廠最低價下探到240元每噸。”候亞介紹,自項目建成后,每年為災區重建提供優質水泥440萬噸,不但極大程度地節約了重建成本,也進一步提高了城鄉建筑抗災防災的能力,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
10年風雨,彰顯“海螺擔當”
“只要打個電話,隨要隨就送到家門口,還碼放地整整齊齊。價格也比自己到廠里拉便宜。”朝天區兩河口鄉楊家村貧困戶郭金芳說,自從村上有了“海螺水泥扶貧直營店”,村民要用水泥就是一個電話的事。
履行社會責任,彰顯國企擔當。一直以來,廣元海螺將勇擔社會責任的理念始終貫穿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生產經營各個方面,走在前列、干在實處,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自投產運營以來,廣元海螺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累計生產水泥、熟料4676.67萬噸,余熱發電8.57億度,實現銷售收入(不含稅)62.23億元,實現工業總產值6.35億元,上繳稅金約5.09億元;
廠內90%以上的員工本土化,直接解決當地人員就業500多人,在工程建設和生產經營過程中,還迅速拉動了交通運輸業、餐飲服務業等行業,實現間接解決就業近2000人;
建成“海螺水泥扶貧直營店”16家,銷售范圍覆蓋朝天區11個鄉(鎮)83個村,其中貧困村30個,貧困戶2628戶8639人,惠及群眾 57000余人;
……
“國企不但要擔當社會責任樹立良好形象,還要在深化改革中自我完善。”候亞告訴記者,公司通過多年來經營水泥產業積淀的領先優勢,創建環保綠色企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工作。
據介紹,公司熟料生產線配套建設了18MW純低溫余熱發電項目,該項目的建成使水泥生產綜合電耗降低30%以上,每噸水泥消耗標煤僅為87.32千克,遠遠低于國家水泥行業單位能耗標準先進水平;與蕪湖海創共同投資興建廢物處理類環保項目,年處理固廢20萬噸,該項目建成后,將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開創企地共贏發展新局面。